就连香港影坛霸主嘉禾的邹大佬也没有想到《食神》的票房攻势会如此的猛烈。

    在这么多影坛人士中,只有宋志超最清楚,《食神》的票房之强横绝对不是偶然的。

    除了他无所不用其极的炒作之外,《食神》这部戏还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

    要知道,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香港凡是卖座的电影大多数走的都是喜剧路线,像洪金宝打造的幽默功夫喜剧《咸鱼翻身》,成龙打造的《笑拳怪招》,以及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系列,还有进入九十年代周星池凭借《赌圣》开启的“无厘头”喜剧。

    而宋志超投资拍摄的这部《食神》,却不走寻常路,利用香港美食之都的美名,把饮食文化与喜剧包装在一起,缔造出了一个票房奇迹来。

    民以食为天。

    而香港人恰恰又最讲究吃。

    在《食神》这部戏中,各种色香味俱的美食简直美不胜收,就像香港《明报》中报道的那样“这不是一部戏,而是一桌色香味俱的大餐!”

    可以说,无数观众在观看《食神》的时候,除了被剧情吸引,被星仔演技逗笑之外,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戏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

    因此,《食神》的爆红是必然的,也是香港电影历史趋势所决定的。

    香港观众需要新题材的电影,需要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美食大片。

    此时,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与《食神》相关的话题。

    与“食神”相关的“撒尿牛丸”,“皇帝炒饭”,以及“黯然饭”等等,花样百出的美食,更是涌上街头,大肆招揽顾客。

    除此之外,戏中“食神”战袍,“食神”奖牌,以及“食神”发型等等,也都开始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泛滥起来。

    由此可见,《食神》此时在香港爆红到了怎样的程度。

    ……

    宋志超的策略很成功。

    因为伴随着《食神》的热映和票房大卖,代表傅氏集团的傅家俊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傅氏企业以前的黑历史,也随着《食神》对傅氏的宣传,开始逐渐洗白。

    香港舆论对傅氏不断好评。

    这种好评逐渐从香港蔓延到澳门,澳门人也开始不断地谈论傅家,谈论傅氏企业,谈论傅氏公司,谈论傅氏在澳门的那块富丽华租地,谈论傅氏能不能顺利续租这片土地---

    与此同时,为了争夺这块快要到期的租地,傅家,查家,还有何家都向葡萄牙管制的澳门政府提交了“未来租地企划书”,用优美的文笔非常详细地描绘了未来如果拿到租地之后,将如何把建设和改造,如何为澳门争光添彩,如何为澳门人谋求福利。

    此次租地竞拍毕竟是牵扯数亿万的金额,葡萄牙人管控的澳门政府为了表现政府的“清正廉明”和“正大无私”,特意把三大家族的未来租地开发“企划书”,公布在了澳门最大的报刊上面,让澳门市民亲自来做裁判。

    既然是企划书,那么内容事实上都差不多,尤其在讨好政府和讨好市民方面,大家都是行家里手,言辞也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