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州瘟祸(14) 云谷。(1/3)
林亦白讲起一桩两年前的旧事。
两年前,林亦白曾在山间救过一位受伤的少年。
那时他上山采药途经一处山谷,偶闻呼救声,心下生疑,透过葱葱郁郁的林木探眼望去,林浪起伏间,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背靠一棵林木,一声一声虚弱叫唤着,脚踝隐约沾着血迹,一副疼痛难忍的模样。
林亦白忙寻了藤条来,爬到山谷下替他查看伤势。这少年许是误入山林迷了方向,一时不察,碰到猎户捕猎的机关夹子,脚踝受了伤,不得动弹,只能在此等着过路的好心人前来相救。
林亦白为他包扎伤口,边为他缠着纱布边询问他的名姓家址,本想托人寻他父母来将其带回,不料少年一句话出,令他失了力道,手中纱布不自觉缠紧了一分。
那少年本平静说着,伤口处忽一阵绞紧,不由呲牙深“嘶”一声:“疼!”
“……抱歉抱歉!”林亦白反应过来,急忙松开手,放轻手中力道。
这少年冲他摆摆手,笑回一句“无妨”。林亦白眼睛盯着那处脚踝伤口,心中复杂情绪交织,一时不知是怜悯多一些,还是伤感多一些。
“我名唤云谷,父母早亡,不过一介孤儿,平日里就在山间四处游走,采野果饮山泉充肚,没有什么固定的居所。”少年方才的话犹在耳边回荡。
他将伤口慢慢包扎好,给纱布系了一个结,思忖一刻,忽抬起头,对着那少年问道:“既如此,不若你就留在我的医馆,做个药童罢?虽说在下不过一介郎中,平日布衣蔬食的,银钱是少了些,但应当……也好过你待在山中蹉跎度日。”
那少年沉默着看他,半晌没有动静。
林亦白本以为他不愿,也不欲强求,拍拍他的肩膀就要开口,不成想这少年忽郑重跪坐起身,双手高举过头顶,冲他大拜一礼。他大惊,上前将少年扶起,不料这少年头抵在地,就是不肯起身,涩涩嗓音出声,没来由叫人软了心肠。
“郎中大恩,云谷结草衔环,难以相报。”
林亦白心下酸涩,将他肩膀抬起,言语温和,面露微笑:“其实我也一直想找个打下手的人。你我是互相帮衬,不必谈什么恩情,如此倒是见外了。”
那少年眼眶泛红,又是一拜。
从此,他便留在林亦白的医馆,做了林亦白身边的药童。
说是药童,倒不如说二人关系更似师徒。林亦白教他医药之理、刀圭针法,他虽不善言辞,但虚心好学、研精覃思,耳濡目染之下,受了林亦白的熏陶,通识几分药理,亦怀了一腔悬壶济世的抱负。
约摸是过了半年的时间后,林亦白与云谷一同整理医馆的杂物间时,无意中发现一本古籍医典。
那古籍医典许是先人留下的一些研习珍藏,记录了许多奇珍草药与医理药术。林亦白随手翻阅看着,注意力被一个无名的药方配制条目吸引了去。
先人记载时,特意为这方子的条目做了注解。林亦白本在研究上面所述一些失传多年的心得典籍。云谷眼尖,看到这条方子,手指着上面的小字,一个一个小声念了出来:“匕剂违理,不可泽物,当……弃之?”
云谷挠挠头,转过身问他,“郎中,这是什么意思?”
林亦白凑过去,仔细一瞧,手中翻阅卷帙的动作也一并停了下来。
“死生宁有极,偏起溯从意。无惧常道归,终期化为一……”他眉头一皱,眼睛定在那条“无惧常道归”的研辞上,心间一阵古怪。
两年前,林亦白曾在山间救过一位受伤的少年。
那时他上山采药途经一处山谷,偶闻呼救声,心下生疑,透过葱葱郁郁的林木探眼望去,林浪起伏间,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背靠一棵林木,一声一声虚弱叫唤着,脚踝隐约沾着血迹,一副疼痛难忍的模样。
林亦白忙寻了藤条来,爬到山谷下替他查看伤势。这少年许是误入山林迷了方向,一时不察,碰到猎户捕猎的机关夹子,脚踝受了伤,不得动弹,只能在此等着过路的好心人前来相救。
林亦白为他包扎伤口,边为他缠着纱布边询问他的名姓家址,本想托人寻他父母来将其带回,不料少年一句话出,令他失了力道,手中纱布不自觉缠紧了一分。
那少年本平静说着,伤口处忽一阵绞紧,不由呲牙深“嘶”一声:“疼!”
“……抱歉抱歉!”林亦白反应过来,急忙松开手,放轻手中力道。
这少年冲他摆摆手,笑回一句“无妨”。林亦白眼睛盯着那处脚踝伤口,心中复杂情绪交织,一时不知是怜悯多一些,还是伤感多一些。
“我名唤云谷,父母早亡,不过一介孤儿,平日里就在山间四处游走,采野果饮山泉充肚,没有什么固定的居所。”少年方才的话犹在耳边回荡。
他将伤口慢慢包扎好,给纱布系了一个结,思忖一刻,忽抬起头,对着那少年问道:“既如此,不若你就留在我的医馆,做个药童罢?虽说在下不过一介郎中,平日布衣蔬食的,银钱是少了些,但应当……也好过你待在山中蹉跎度日。”
那少年沉默着看他,半晌没有动静。
林亦白本以为他不愿,也不欲强求,拍拍他的肩膀就要开口,不成想这少年忽郑重跪坐起身,双手高举过头顶,冲他大拜一礼。他大惊,上前将少年扶起,不料这少年头抵在地,就是不肯起身,涩涩嗓音出声,没来由叫人软了心肠。
“郎中大恩,云谷结草衔环,难以相报。”
林亦白心下酸涩,将他肩膀抬起,言语温和,面露微笑:“其实我也一直想找个打下手的人。你我是互相帮衬,不必谈什么恩情,如此倒是见外了。”
那少年眼眶泛红,又是一拜。
从此,他便留在林亦白的医馆,做了林亦白身边的药童。
说是药童,倒不如说二人关系更似师徒。林亦白教他医药之理、刀圭针法,他虽不善言辞,但虚心好学、研精覃思,耳濡目染之下,受了林亦白的熏陶,通识几分药理,亦怀了一腔悬壶济世的抱负。
约摸是过了半年的时间后,林亦白与云谷一同整理医馆的杂物间时,无意中发现一本古籍医典。
那古籍医典许是先人留下的一些研习珍藏,记录了许多奇珍草药与医理药术。林亦白随手翻阅看着,注意力被一个无名的药方配制条目吸引了去。
先人记载时,特意为这方子的条目做了注解。林亦白本在研究上面所述一些失传多年的心得典籍。云谷眼尖,看到这条方子,手指着上面的小字,一个一个小声念了出来:“匕剂违理,不可泽物,当……弃之?”
云谷挠挠头,转过身问他,“郎中,这是什么意思?”
林亦白凑过去,仔细一瞧,手中翻阅卷帙的动作也一并停了下来。
“死生宁有极,偏起溯从意。无惧常道归,终期化为一……”他眉头一皱,眼睛定在那条“无惧常道归”的研辞上,心间一阵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