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三十七英灵永存2

    刘寄抿笑道:“朕不是说过行国债吗?”

    伊里布大着胆子说道:“皇上,国债刚刚还清,又要行呀?”

    “一定得行,另外在全国进行工商业普查,让工商司把这件事情办妥。普查后把档案和数据报到朕这里来,你们再根据普查结果定出各地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要保障工人有钱吃饭和生活所需。还有让工商司通告全国所有工商企业,凡国家规定的中华传统节日内,各地的企业应该酌情放假,若不能放假的必须给加班工资,工资额度不能少于平常的三倍。”

    王茂荫在一旁进言道:“那些工会在一些不法份子的支持下经常捣蛋,若是颁布这些法令,不是让他们有了捣蛋的依据。”

    刘寄摆着手说道:“椿年此言差也,有了这些法令,正好让工会无法捣蛋。”

    见王茂荫不解其意,刘寄又道:“这些工人在城市里生活,其见多识广,过分的欺压他们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朝廷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福利,是引导他们和朝廷保持一致,争取一个新兴的阶层。”

    “那些资产富裕的人,会不满朝廷的法令,朝廷这样不是将他们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刘寄哈哈笑了起来,说道:“富人能够富裕靠的是朝廷的法令得体,靠得是朝廷替他们撑腰。没有了朝廷,朕看他们的财富便是镜中月,水中花。再者有钱地人担心的是自己的财富,不敢拼命。而敢拼命的,往往是那些一穷二白的,这些人朝廷再不给他们说一说话,那他们造反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刘寄语重心长的向王茂荫说道:“椿年。你要记住,为政者一定要照顾多数人地利益。若是多数人反对朝廷,这日子恐怕就不好过喽。”

    王茂荫听的点头不已,心中对皇上越尊崇起来。虽然王茂荫一言未,可他炯炯闪铄地目光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在当时的时代,能有遇上一位明君,大约要算中国人最大的福气了。

    刘寄又想起一事,他向两人问道:“最近民间的私人学校。尤其是技校办的怎样?”

    王茂荫见伊里布回答不出,主动上前答道:“现在私塾受到了西式学校很大的影响,除了偏远地省份,教授四书五经的老师已经没有学生了。一些下等人家的孩子喜欢选择进入技校,因为学生在学校里花不了几年的时间便可以学会上工的技巧,马上就能到工厂里挣钱。技校的学生熟悉机器又了解机器的原理,到了厂子里后往往都是骨干。一些工厂甚至请这些学校代为培养工人。也有一些工厂,干脆自己办了技巧。学生毕业后就到工厂里上班。”

    也许是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太多了,刘寄不禁想起了现代社会地骗子学校,他不由担心的说道:“要防止一些以办学为名骗财祸害的人,这样的学校,让年轻人白混几年,什么也学不到。”

    “皇上不用担心。礼部有人专门考核学校的资格,若是不够格,他们也在礼部拿不到证书。”

    刘寄有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中国人行贿受贿是一种长期地习惯,拿不到证书的人为了聚财一定会想法买通礼部官员,这样一来一些骗子自然就钻了空子。

    刘寄的态度看起来对官员的**十分警惕,不过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警惕,存在于清朝上百年的许多**陋习,总算彻底扫除了。对于**刘寄采用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他让各地的督察部门每季度清查各地官员的资产;清查后将原始数据上报督察院;督察院会将这些数据汇总分析,将有问题的官员进行调查核实。尔后进行处理;之后督察院将官员资产数据和不良官员处理结果一同交给内廷;内庭在审阅后会把意见附在后面一并呈送到刘寄地案头。在每季度呈送到刘寄案头地各类数据统计里。督察院的这一份文件通常是刘寄看地最仔细的文件。通过文件的了解,刘寄认为。中国现在的行政**应该处于一种能够忍受的状态。因为不能忍受的人除了在各地的督察部门告状以外,还可以到京城告状,除此外各省的洲县一级都办有报纸,这些报纸大都由私人投资创办,出于迎合大众的心里报纸通常都会报道有关**的事情。当然若是事情做的相当隐秘,或者是不满者不敢告状,那就另当别论了。

    刘寄收回有些走神的思绪,走到马车旁。每日的事情太多,让他的思维经常是跳跃性的思考,回过头他向恭立身后的伊里布问道:“包慎伯的病情怎么样了?”

    “回皇上,包大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现在户部的事情都是小臣在打理。”

    刘寄点了点表示自己知道了,他登上马车后向侍立在车旁的王茂荫、伊里布说道:“二位上车吧,咱们先到凌烟阁再谈。”

    “喳!”

    刘寄转身上了车,四轮马车平稳地跑动起来,用东方风格装修的皇舆已经和西方四轮马车的外形大相庭径了。这些带着东方风味的四轮马车已经逐渐地取代了轿子,京城里不时可以见到跑动的四轮马车。出了京城,在官道上,作为班车的四轮马车来往奔驰于路上。偶尔有中华邮政总局的马车拉着包裹信件在官兵的护送下奔驰在道上。还有商人们拉货的马车队一辆接着一辆来往于路途。一路上的各类用途的车辆,见到长长的皇室车队莫不让在一旁。

    由于马车包裹着一层橡胶,车辆颠簸的并不厉害。刘寄依靠在软和的锦垫上,身子裹着温暖的貂皮大衣瞌睡起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凌烟阁。从外面看上去,整个凌烟阁犹如一座掩映在山林中的道观。雪仍然下着,凌烟阁外围的宫墙上已经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素巾,门房上的琉璃瓦也积着一层厚厚的雪。整个凌烟阁银装素裹,白茫茫一遍,连树梢顶上露出的一截婉约的翘角也戴着白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