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但是刘健听了惊诧不已,就连旁边的其他人也都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不过看着孝宗那认真的模样,恐怕是真的了。所有人立马开动了大脑来思考孝宗说出这番话的原因了。
难道是由于太子的原因?众人首先想到了朱厚照的身上,因为这件事的直接受益人就是朱厚照,并且朱厚照也的确是有能力逼迫皇上退位的。不过细细一想,众人有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众人感觉朱厚照实在是用不着这样做,先不说皇上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将来不管怎么样皇位都是他的了,没人和他抢,所以朱厚照实在是没有这样做的打算。再说就皇上现在的身体状况,估计就是朱厚照什么都不做,那用不了两年皇位也必定是他的。朱厚照既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并且平常朱厚照这个太子和孝宗的关系还是好得不得了的,最后朱厚照逼迫孝宗退位的嫌疑被众人自觉的排除了。
要说权臣吧,现在的大明也的确是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内阁首辅刘健了,这些人当中也就是刘健一个人一连做了十几年的内阁大臣了,十几年来在大明除了孝宗这个皇帝之外就属刘健的权力最大了,并且刘健也不是没有做过权臣的事。早些年刘健独揽大权的时候可是没少被人骂他是个权臣,也就是这几年随着李东阳和谢迁成长起来之后逐渐的分掉了刘健的一些权力使得刘健的权势有所下降,但是即使如此刘健仍然是大明朝除了皇上之外最有权势的人。即使是朱厚照这个太子在大明朝的影响力也比不上刘健。刘健现在“三朝元老”和十九年的内阁大臣不是白当的。
想着想着众人变不自觉的把目光看向了刘健。看着众人望过来的目光,眼珠一转刘健便猜到了他们在想的什么,“哼,想我刘健十几年来勤勤恳恳忠君为国,虽然权势是大了点但是也从来没有生出过废君的念头,你们这几个人竟然敢怀疑到老夫的头上,真是岂有此理。”心里想着刘健便怒目金刚的瞪了回去。
看着刘健那张布满皱纹但却仍然正义傲然的脸,众人也就打消了怀疑。在这里站着的这些人也都是在一起为官十几年了,虽然大家经常政见不合吵来吵去的,但是对每个人的心性还是看的很清楚的,刘建的为人也是大家都佩服的,要不然也不会容忍他在首辅的位置上那么多年了。再说要是孝宗退位了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刘建了,想到这一点众人也就收回了自己投向刘建的怀疑目光。
难道是皇上自己想退位了,想来想去众人只认为这一个可能性最大了。但是即使想到了众人也是很难接受啊。为啥啊,从秦始皇称帝到现在将近两千年来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将近两千年来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使得在这里站着的这些大明的肱骨之臣们实在是有点接受不了这件事情。
两千年来那些皇帝们除非是被赶下台的,那个不是霸占着那个位置不死决不让出去啊。或许一个现代人很容易接受先皇提早退位让新皇提前登基的事情,因为现代人不但深受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人前面也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放着,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个好的榜样。
所以现代人很容易就可以接受这样的事情,不过现在的大明朝可是很难有人轻而易举的接受皇帝主动退位的事情。原因吗,一方面是两千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让人们认为皇帝都应该是在皇位上呆到死的,就是病也要病死在皇位上,不死就绝对不可以下来。另一方面现在的明朝不但没有一个好的榜样可供他们参考,相反类似的不好的例子倒是不少。
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一个先皇和一个新皇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出现两个皇帝就意味着国家的政治势力要分为两大势力,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个皇帝的身后都有着一批支持着他的臣子。要是两人皇帝能够相互克制一下并且管好自己的下属不让他们在下面私斗,或许对国家产生的危害还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两个皇帝刚开始还好好地,但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闹翻了,或者两人的背后势力闹翻了,那到时候可有的闹了,弄不好国家也得来一场动乱。这样的事情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
孝宗本来前几个月身体都已经好了,最起码下地行走已经没有问题了,可是就是因为朱厚照亲征之后勉强上了几次早朝有把身体给弄垮了,到现在还得整天躺在床上,连下地行走都困难。
躺在床上看着几位大臣低头沉思的样子,孝宗便知道他们又开始往政变上面想了,也不怪他们,当大臣的都这样,处理政事习惯了什么事情都喜欢往深了想,但是有时候其实事情就是很简单的,不过经过他们大脑一想,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了。看来在不说出原因他们就不知道要想到哪里去了,“朕近来感到身体越发的虚弱了,恐怕无力再处理政事了,所以才会有此想法。”
“皇上贵为天子一心为国为民,恐怕就是上天也不忍心皇上一直深受病痛折磨,相信不日皇上便可痊愈。希望皇上能够收回成命……”
“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摆了摆手制止了大臣们的劝阻,孝宗继续说道:“朕从小便体弱多病,继位以来虽然勤勤恳恳但是身体也变得更差了,几年前朕就感到身子骨越发的虚弱了,这一次病倒朕也是彻底下定了决心了。并且几年前朕就有把皇位提早传给照儿的想法,只是当时考虑到照儿年纪太小恐不足以担此重任这才作罢,现在照儿不但心慈善良而且经过多年的历练处理起政事来也越发的成熟了,相信在有众位大臣的辅助,照儿一定可以做一个有为明君的。”
要说孝宗退位,最高兴的莫过于现在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了,这倒不是说刘大夏多么的盼着孝宗下台,而是他的兵部尚书的位置决定的。孝宗是一个有为的明军,这点刘大夏不否认。但是在军事上刘大夏实在是对孝宗有点怨言了。为啥?因为孝宗一直以来都强调的是休养生息。既然休养生息了,那军事自然就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了。说实话要不是这几年来大明出了几次乱子而且边境也不安静的话说不定孝宗就早就把军费削减的所剩无几了。没办法休养生息也是需要银子的。
但是对于太子朱厚照,刘大夏可是很有好感的。朱厚照不但从小就表现出来的了对武力的崇尚,并且自从统领神机营以来也没少对外交战。在刘大夏看来朱厚照就是一个和成祖皇帝很相似的人,刘大夏想来要是朱厚照当了皇帝说不定朱厚照会像当年成祖那样始终把武力放到第一位来发展了,这样他这个兵部尚书才更有干劲,他也才会更受重视了。
现在的孝宗就更像汉朝的文帝和景帝一样,他不是不想对外发动战争,只是他知道国家经过长久的动乱最需的就休养生息,孝宗要做的就是像汉朝的文帝、景帝那样,通过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国家重新的强大起来,至于对外作战的事就交给了他的下一任也就是朱厚照了。当年文帝和景帝也是一直致力于恢复国力,然后把歼灭匈奴的事情交给了他们后面的孝武皇帝。
不想容孝宗提早退位的更是大有人在,刘健、谢迁和李东阳这三个内阁大臣和好几个尚书都是不希望孝宗现在退位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这些人都是孝宗提拔上来的,孝宗在的时候他们都不会有事,但是一旦新军即位了,那他们还能不能得到像孝宗那样的信任就不得而知了。自古以来新君即位之后都会进行一番清洗,清洗的自然就是上一个皇帝时期的大臣了。
所以,这一部分人是不希望孝宗现在就退位的,最起码也要再晚几年。像刘健和李东阳他们这些人都是向来自视甚高且渴望有一番作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那个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的人,只有自己才是张良、萧何那样的人物。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自己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而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不过他们也不敢直接反对孝宗把皇位传给朱厚照,这要是将来传到朱厚照耳朵里了,那他们将来可就有的受了,不管怎么说朱厚照都是将来的皇帝,惹恼了朱厚照,他们的未来也没了。所以他们不能直接反对,只能从侧面来劝阻。于是刘健和谢迁两人便望向了李东阳。孝宗时天下皆云:“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指的就是李东阳的谋略,刘健的当机立断和谢迁的能言善辩。所以论起谋略来还是李东阳第一。
其实李东阳是不想出头的,他这个人谋略最多,什么事情都看的很明白,知道这是个得罪人的事,但是看着刘健和谢迁两人的眼神,没办法,顶着头皮上吧,李东阳走出一步说道:“不知皇上是否还记的“沙丘之变”。”
李东阳一说出这话来,刘健和谢迁都不约而同的在心里赞叹道:“高,李东阳实在是高啊,就“沙丘之变”这四个字就胜过千言万语了。”
“沙丘之变”指的就是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困死在沙丘活活饿死的相当悲剧的事情。
ps:在这里感谢一下书友“君若雪”,感谢你的支持。
难道是由于太子的原因?众人首先想到了朱厚照的身上,因为这件事的直接受益人就是朱厚照,并且朱厚照也的确是有能力逼迫皇上退位的。不过细细一想,众人有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众人感觉朱厚照实在是用不着这样做,先不说皇上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将来不管怎么样皇位都是他的了,没人和他抢,所以朱厚照实在是没有这样做的打算。再说就皇上现在的身体状况,估计就是朱厚照什么都不做,那用不了两年皇位也必定是他的。朱厚照既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并且平常朱厚照这个太子和孝宗的关系还是好得不得了的,最后朱厚照逼迫孝宗退位的嫌疑被众人自觉的排除了。
要说权臣吧,现在的大明也的确是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内阁首辅刘健了,这些人当中也就是刘健一个人一连做了十几年的内阁大臣了,十几年来在大明除了孝宗这个皇帝之外就属刘健的权力最大了,并且刘健也不是没有做过权臣的事。早些年刘健独揽大权的时候可是没少被人骂他是个权臣,也就是这几年随着李东阳和谢迁成长起来之后逐渐的分掉了刘健的一些权力使得刘健的权势有所下降,但是即使如此刘健仍然是大明朝除了皇上之外最有权势的人。即使是朱厚照这个太子在大明朝的影响力也比不上刘健。刘健现在“三朝元老”和十九年的内阁大臣不是白当的。
想着想着众人变不自觉的把目光看向了刘健。看着众人望过来的目光,眼珠一转刘健便猜到了他们在想的什么,“哼,想我刘健十几年来勤勤恳恳忠君为国,虽然权势是大了点但是也从来没有生出过废君的念头,你们这几个人竟然敢怀疑到老夫的头上,真是岂有此理。”心里想着刘健便怒目金刚的瞪了回去。
看着刘健那张布满皱纹但却仍然正义傲然的脸,众人也就打消了怀疑。在这里站着的这些人也都是在一起为官十几年了,虽然大家经常政见不合吵来吵去的,但是对每个人的心性还是看的很清楚的,刘建的为人也是大家都佩服的,要不然也不会容忍他在首辅的位置上那么多年了。再说要是孝宗退位了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刘建了,想到这一点众人也就收回了自己投向刘建的怀疑目光。
难道是皇上自己想退位了,想来想去众人只认为这一个可能性最大了。但是即使想到了众人也是很难接受啊。为啥啊,从秦始皇称帝到现在将近两千年来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将近两千年来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使得在这里站着的这些大明的肱骨之臣们实在是有点接受不了这件事情。
两千年来那些皇帝们除非是被赶下台的,那个不是霸占着那个位置不死决不让出去啊。或许一个现代人很容易接受先皇提早退位让新皇提前登基的事情,因为现代人不但深受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人前面也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放着,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个好的榜样。
所以现代人很容易就可以接受这样的事情,不过现在的大明朝可是很难有人轻而易举的接受皇帝主动退位的事情。原因吗,一方面是两千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让人们认为皇帝都应该是在皇位上呆到死的,就是病也要病死在皇位上,不死就绝对不可以下来。另一方面现在的明朝不但没有一个好的榜样可供他们参考,相反类似的不好的例子倒是不少。
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一个先皇和一个新皇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出现两个皇帝就意味着国家的政治势力要分为两大势力,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个皇帝的身后都有着一批支持着他的臣子。要是两人皇帝能够相互克制一下并且管好自己的下属不让他们在下面私斗,或许对国家产生的危害还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两个皇帝刚开始还好好地,但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闹翻了,或者两人的背后势力闹翻了,那到时候可有的闹了,弄不好国家也得来一场动乱。这样的事情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
孝宗本来前几个月身体都已经好了,最起码下地行走已经没有问题了,可是就是因为朱厚照亲征之后勉强上了几次早朝有把身体给弄垮了,到现在还得整天躺在床上,连下地行走都困难。
躺在床上看着几位大臣低头沉思的样子,孝宗便知道他们又开始往政变上面想了,也不怪他们,当大臣的都这样,处理政事习惯了什么事情都喜欢往深了想,但是有时候其实事情就是很简单的,不过经过他们大脑一想,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了。看来在不说出原因他们就不知道要想到哪里去了,“朕近来感到身体越发的虚弱了,恐怕无力再处理政事了,所以才会有此想法。”
“皇上贵为天子一心为国为民,恐怕就是上天也不忍心皇上一直深受病痛折磨,相信不日皇上便可痊愈。希望皇上能够收回成命……”
“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摆了摆手制止了大臣们的劝阻,孝宗继续说道:“朕从小便体弱多病,继位以来虽然勤勤恳恳但是身体也变得更差了,几年前朕就感到身子骨越发的虚弱了,这一次病倒朕也是彻底下定了决心了。并且几年前朕就有把皇位提早传给照儿的想法,只是当时考虑到照儿年纪太小恐不足以担此重任这才作罢,现在照儿不但心慈善良而且经过多年的历练处理起政事来也越发的成熟了,相信在有众位大臣的辅助,照儿一定可以做一个有为明君的。”
要说孝宗退位,最高兴的莫过于现在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了,这倒不是说刘大夏多么的盼着孝宗下台,而是他的兵部尚书的位置决定的。孝宗是一个有为的明军,这点刘大夏不否认。但是在军事上刘大夏实在是对孝宗有点怨言了。为啥?因为孝宗一直以来都强调的是休养生息。既然休养生息了,那军事自然就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了。说实话要不是这几年来大明出了几次乱子而且边境也不安静的话说不定孝宗就早就把军费削减的所剩无几了。没办法休养生息也是需要银子的。
但是对于太子朱厚照,刘大夏可是很有好感的。朱厚照不但从小就表现出来的了对武力的崇尚,并且自从统领神机营以来也没少对外交战。在刘大夏看来朱厚照就是一个和成祖皇帝很相似的人,刘大夏想来要是朱厚照当了皇帝说不定朱厚照会像当年成祖那样始终把武力放到第一位来发展了,这样他这个兵部尚书才更有干劲,他也才会更受重视了。
现在的孝宗就更像汉朝的文帝和景帝一样,他不是不想对外发动战争,只是他知道国家经过长久的动乱最需的就休养生息,孝宗要做的就是像汉朝的文帝、景帝那样,通过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使国家重新的强大起来,至于对外作战的事就交给了他的下一任也就是朱厚照了。当年文帝和景帝也是一直致力于恢复国力,然后把歼灭匈奴的事情交给了他们后面的孝武皇帝。
不想容孝宗提早退位的更是大有人在,刘健、谢迁和李东阳这三个内阁大臣和好几个尚书都是不希望孝宗现在退位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这些人都是孝宗提拔上来的,孝宗在的时候他们都不会有事,但是一旦新军即位了,那他们还能不能得到像孝宗那样的信任就不得而知了。自古以来新君即位之后都会进行一番清洗,清洗的自然就是上一个皇帝时期的大臣了。
所以,这一部分人是不希望孝宗现在就退位的,最起码也要再晚几年。像刘健和李东阳他们这些人都是向来自视甚高且渴望有一番作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那个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的人,只有自己才是张良、萧何那样的人物。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自己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而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不过他们也不敢直接反对孝宗把皇位传给朱厚照,这要是将来传到朱厚照耳朵里了,那他们将来可就有的受了,不管怎么说朱厚照都是将来的皇帝,惹恼了朱厚照,他们的未来也没了。所以他们不能直接反对,只能从侧面来劝阻。于是刘健和谢迁两人便望向了李东阳。孝宗时天下皆云:“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指的就是李东阳的谋略,刘健的当机立断和谢迁的能言善辩。所以论起谋略来还是李东阳第一。
其实李东阳是不想出头的,他这个人谋略最多,什么事情都看的很明白,知道这是个得罪人的事,但是看着刘健和谢迁两人的眼神,没办法,顶着头皮上吧,李东阳走出一步说道:“不知皇上是否还记的“沙丘之变”。”
李东阳一说出这话来,刘健和谢迁都不约而同的在心里赞叹道:“高,李东阳实在是高啊,就“沙丘之变”这四个字就胜过千言万语了。”
“沙丘之变”指的就是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困死在沙丘活活饿死的相当悲剧的事情。
ps:在这里感谢一下书友“君若雪”,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