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到熊廷弼的名号,岳翔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要不就是同名同姓的人。但是等他意识到什麽的时候,真是吓了一大跳。

    他那个年头凡是对明末历史有点了解的谁不知道熊廷弼的大名,那是堂堂的辽东三杰之一啊。杨镐萨浒许惨败之后即任辽东经略,只一年就稳定了岌岌可危的辽东局势,手握重兵十几万,势力之大堪称是国封疆大吏之首。后来不知如何搞得似乎卷入朝廷党争的漩涡之中,结果翻船落马,他苦心经营的辽沈防线就此功亏一篑。

    没想到这熊廷弼居然在这里出现了,而且竟然还和高淮藏金有关。真是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和这种事情搅在一处的?岳翔心中暗中咂舌,这熊廷弼是何等能干的人物,青史留名啊。能从他的手中逃出,小婉也算是福大命大。

    不过他虽然知道熊廷弼的名号,也知道他大概的经历,但是具体所知不详。况且现在萨浒徐还没开打,熊廷弼似乎应该还没有来到辽东,那高淮倒台和他又有什麽关系呢?这都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难道那时候熊廷弼就已经在辽东了不成?

    “熊廷弼……老天爷,竟是他!”岳翔嘴中喃喃自语。

    “相公听说过这人?”小婉一脸奇色,那熊廷弼乃是京官,任辽东巡按御史已经是几年前的旧事,现在早已不在辽东。但是看岳翔的样子倒像是早就认识他一样。这种事情没道理啊,那熊廷弼何等身份,岳翔从前也没有当官,断没机会认识他的。

    “我当然听说过……啊,做过辽东的巡按御史嘛,这样的显赫人物没听说过才是奇怪。”岳翔把话题岔开,心中却有些惊奇,对熊廷弼的情况不甚了解,不知道他竟然做过辽东的巡按御史,当真是厉害啊,能作巡按御史,看起来年轻的时候能力就已经算是一流高手了。

    须知明代御史也分三六九等,水平一般的根本没资格代表皇帝出按地方。能出按辽东的专差,就说明其业务水平已经跻身最高的大差俱乐部,说是超级御史也不为过。

    巡按御史是明王朝代表皇帝到地方执行监察任务的监察官。他们的品级比那些雄居一方的封疆大吏低得多,大概不会高于正六品,可是权力却相当大。由于是皇帝的代表,到了地方上威风八面,可直接上奏皇帝弹劾各级地方官吏,所以各方诸侯们对于这帮人都十分头疼,一旦打听到有巡按御史要打自己地头经过,省、府、州、县长官远接近送,不敢稍有怠慢。

    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对地方行政进行定期巡回考察的制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中发挥过极大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尤以汉、唐、明三代最为突出。

    汉代武帝时期曾经有过杀罪犯如割草令天下违法乱纪的官员魂飞魄散的直绣衣使者;唐天宝五年,李隆基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而有明一代更是该制度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是明代为数不多的值得赞扬的官僚制度之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深知元朝吏治腐败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洪武二年即派御史定期不定期到各地巡察地方官之优劣。这些御史,起初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后来隶属于都察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或者检察院之类的机构,俗称巡按、巡方、按部、行部等等。

    巡按御史的人选,要求非常高,严格的吓死人。不像一般的御史只要精通风闻上奏、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刚直敢柬等等几样祖传本事就能胜任。还必须通经史、识大道(治国安民之道)的新科进士和国子监(国立大学)教官,简而言之就是文武双的能型人材才有资格当入围,后又规定须有从政经验,道德修养高,办事正直不徇私情的七品以上品级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提名。

    而真正要获得任命,还要皇帝钦定,名曰点差。一般凡差派巡按御史,先由都察院层层挑选最后拟定监察御吏二人,好比是奥斯卡颁奖的提名阶段,最后由都御史在朝会时引至御前,由皇帝指定其中一员,才算是拍板。

    而此时这位御史还不算是真正的巡按御史,最多算是准巡按,后面还有重重的考验在等着他。御史出差也不是随便出的,明代根据道里远近、事务繁简分为大、中、小三等。小差为御史初任试职时的差务,试职期满,经考核合格实授后,必须先任中差(专差),然后才能清点大差(巡按),这是铁打的死规矩,任何御史都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最终才能修成正果位列仙班,成为巡按一方的巡按御史。

    明初巡按御史出巡的时间不固定,有长有短,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都有可能派御史出按某个地方;区域不固定,国南七北六十三省每省配备三五个,临时决定谁负责哪一区;具体路线不固定,各州各县先去哪儿后去哪儿凭御史个人爱好,走到哪儿查到哪儿。办公地点不固定,到一个地方查完了就走,神出鬼没和没户口的流民差不多,各地官员大多视之为专门上门找碴的瘟神扫把星,偏偏又不敢得罪,对他们又讨厌又害怕。

    后来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规定了每年八月巡按的定制。一次巡按为期一年,如果巡按工作卓有成效,可以再任一年或三年。一位巡按御史,可兼巡多府多县,所以有“八府巡按”之说。而且为了防止巡按御史专权,地方上又设置提刑按察司(俗称皂司)这一地方常设监察机构,与中央派来的巡按御史对掌监察大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从朱元璋开国到明王朝中叶,大约到明孝宗朱佑堂在任的一百二三十年间,明王朝的巡按御史对明王朝的吏治清明,都发挥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到了孝宗之后,和这些中央下派的御史们斗争了一百多年的地方官们悲哀的发觉自己的努力不但没有动摇这些丧门星们的地位,而且这些讨厌鬼们的权势反而开始恐怖的膨胀起来。

    原来随着皇帝对封疆大吏越来越不放心,害怕大权旁落,朝廷明令:巡按御史考核举奏布政使和地方提刑按察使,从而使中央地方对掌地方监察大权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巡按御史失去了被监督、被制约的机制,独专了监察大权。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巡按御史获得了本不该让监察官员执掌的行政、军事大权。明中叶以后,中央政府推向地方的新政,害怕地方官员不积极,打折扣,干脆让巡按御史携带御旨,一竿子插到底,架空了地方官。

    如在浙江推行的“一条鞭法”,在湖广推行的“画一法”,在广东推行的“均平里甲法”,都是由巡按御史直接操作的。大政方针的推行,已经看不到地方官的影子,就是修桥、铺路等行政事务,地方行政和官也需向巡按御史请示后才敢拍板。甚至巡按御史对军事指挥也逐渐染指,巡按御史不发话,将领不敢擅自作战。皇帝们的本意是让巡按御史制衡地方的专权,这样一来,却形成了新的地方专权。后来明末不少权倾一时的显赫人物都做过巡按御史,这位熊廷弼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更别说他所巡按的地区是辽东。

    在明代巡按御史的区域划分中,有三个地方是作为特殊个案而独立存在的。分别是甘肃、宣大、辽东。这三个地方都是最重要的边境军区,此三处巡按御史本系中差,但嘉靖时规定,仍然必须于其它中差回道御史中择差,实质上提升到了最高级的大差规格,此中规定十分严格。盖因此三地年年打仗,没有出色能力的巡按御史在这里根本无法展开工作。

    更不要说到了现在这个万历年间巡按御史们已经成了统领军政大权的地方实权人物,没个两把刷子如何统军服众抵御外敌。比如前两年的辽东巡按王庭初任御史,就被差巡按辽东,都察院便以此遭到极大非议,被斥为“无一毫为地方之心”,闹起不小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