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不愧是个早在外地为边帅时便于中枢埋有线报的武将,他居然能猜到在李太后背后出主意的人是李文进。高务实听了也不禁有些意外,光凭这政治眼光,戚继光就算做个文臣,恐怕也不会混得太差了。
当然,原历史上的戚继光就可以说是他同时代名将中,政治眼光最靠谱的一个,所谓俞龙戚虎北马南刘,可不是他混得最好?至于万历十年之后被调任广东,以至于郁郁而终的问题,那实在怪不得他的政治眼光——谁能知道张居正死得那么早?戚继光又不是李时珍,怎么可能有这个本事。
说起来,戚继光是高务实穿越以来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人。后世不怎么研究历史的人想起戚继光,脑子里大抵只有“抗击倭寇,民族英雄”八个字,但其实戚继光远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个人,他十分复杂。
在高务实看来,土生土长于大明的戚继光,身上居然有着和自己这个穿越者类似的特质,这一点最有意思不过了。
抛开民族英雄这一条众所周知的情况不多说,戚继光这个人最“矛盾”的一点便是终身贪腐却又一世清廉。
这仿佛是个笑话,在历史与现实中似乎不应该又这样矛盾的人。但是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会发生,尤其是在大明这样有着各自扭曲祖制的体制下,要想做官、为将,如果从不贪污、受贿,还想要做成一番事业,那其实才是真不太可能的。
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个硬骨头的海瑞,这是大明树立起来的第一清官。按记载来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清官。但是除了海瑞之外,实在再难找到几个这样的清官了,况且海瑞虽然自己官做得不小,但到底算不算成就了一番事业,其实也很难定义。
而确实做成了一番事业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肯定不属于清官这个行列,但是他确实又是清廉一生。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这样评价戚继光:“戚继光——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人。在无数史书中,戚继光是英勇无畏的化身,他能谋善断,所向无敌,这一切都是事实,但他也有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码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一通,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所以结论就是: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
虽然当年明月用了很通俗的说法来评价戚继光,而且也并没有真正拿出证据,只是“因为所以”了一番,但这个评价其实基本是属实的。
大明这样的体制,从来不是搞什么“高薪养廉”,它只能是“低薪养贪”,因为大明的官员俸禄十分低下。
你要是在大明为官,而且并不打算拿自家的钱来填坑的话,那么你不贪污、不受贿、甚至不接受各种孝敬,最后只有一种结果:不但不能维持官场的各种关系,甚至连养家糊口都会感觉困难。
在朝廷中枢为官,比如当初高务实在翰林院的时候那样,如果他不是曾经的小阁老、实学一派的未来之星,其实他倒也可以比较省钱。只不过,那也是建立在无须太多应酬的基础上,而实际上除了翰林院之外,大明很少有不需要太多应酬的官。
如戚继光这样的武将,倘若不贪污、不受贿、甚至不接受孝敬,别说手底下凑不出一支精兵来,甚至只能够像海瑞那样,不但自己成为一个叫化子式的官员,同时还要让自己一家人都过着叫化子式的生活。穷到了一年到头连一斤猪肉都买不起,偶尔买上一斤猪肉,竟然会成为轰动全城的新闻。
事实上,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只能够成为被朝廷大力表彰的人物,他的官场地位才能不被动摇。但是这样的人物从来只有特例,而不可能有什么普遍性,正如高拱最后把海瑞“高高挂起”一样——你只适合做个楷模,绝不适合真正使用。
大明的官场复杂险恶,之前已经解释过。在大明为官,如果没有派别支持、没有老师照顾、没有同年帮衬、没有足够的钱财来疏通人脉、打通关系,你还想做到官运亨通,安然无恙,能够保官保命,基本上不太可能。
因此戚继光早就丢掉了祖训,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便唱什么歌。既然进入了大明官场,也只好当贪官。
可是,戚继光确实不想贪污、不想受贿,因为他的确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事实上也是如此。
戚继光一生历官无数,转战大半个大明,南到福建、广东、海南,北到蒙古、辽东、穷处、富地,他都待过;小将、大帅,他都做过。但是,他每离开一个地方,都是身无分文,净身而出,甚至也没有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什么遗产。
由此可见,戚继光贪污也好、受贿也罢,但是基本上是左手进、右手出。到手的钱在一个地方离任之前会全部都花光、用光、送光,他不是要做守财奴,他贪污受贿来的钱,除了用来养兵之外,就是用来为自己的官场生涯架桥铺路了。
就好比高务实根本不缺钱,但戚继光从来没有在任何重要节日,包括高务实的生辰漏掉过哪怕一份礼物——即便他知道高务实的家底和为人,给高务实送的礼物可以不必在意礼物本身的价值,但他也从来不会少送一次。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看他的上司,同为抗倭英雄的胡宗宪的命运就不难明白,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微妙,稍有不慎,不但官做不成,甚至脑袋也要搬家。
当然,原历史上的戚继光就可以说是他同时代名将中,政治眼光最靠谱的一个,所谓俞龙戚虎北马南刘,可不是他混得最好?至于万历十年之后被调任广东,以至于郁郁而终的问题,那实在怪不得他的政治眼光——谁能知道张居正死得那么早?戚继光又不是李时珍,怎么可能有这个本事。
说起来,戚继光是高务实穿越以来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人。后世不怎么研究历史的人想起戚继光,脑子里大抵只有“抗击倭寇,民族英雄”八个字,但其实戚继光远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个人,他十分复杂。
在高务实看来,土生土长于大明的戚继光,身上居然有着和自己这个穿越者类似的特质,这一点最有意思不过了。
抛开民族英雄这一条众所周知的情况不多说,戚继光这个人最“矛盾”的一点便是终身贪腐却又一世清廉。
这仿佛是个笑话,在历史与现实中似乎不应该又这样矛盾的人。但是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会发生,尤其是在大明这样有着各自扭曲祖制的体制下,要想做官、为将,如果从不贪污、受贿,还想要做成一番事业,那其实才是真不太可能的。
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个硬骨头的海瑞,这是大明树立起来的第一清官。按记载来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清官。但是除了海瑞之外,实在再难找到几个这样的清官了,况且海瑞虽然自己官做得不小,但到底算不算成就了一番事业,其实也很难定义。
而确实做成了一番事业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肯定不属于清官这个行列,但是他确实又是清廉一生。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这样评价戚继光:“戚继光——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人。在无数史书中,戚继光是英勇无畏的化身,他能谋善断,所向无敌,这一切都是事实,但他也有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码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一通,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所以结论就是: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
虽然当年明月用了很通俗的说法来评价戚继光,而且也并没有真正拿出证据,只是“因为所以”了一番,但这个评价其实基本是属实的。
大明这样的体制,从来不是搞什么“高薪养廉”,它只能是“低薪养贪”,因为大明的官员俸禄十分低下。
你要是在大明为官,而且并不打算拿自家的钱来填坑的话,那么你不贪污、不受贿、甚至不接受各种孝敬,最后只有一种结果:不但不能维持官场的各种关系,甚至连养家糊口都会感觉困难。
在朝廷中枢为官,比如当初高务实在翰林院的时候那样,如果他不是曾经的小阁老、实学一派的未来之星,其实他倒也可以比较省钱。只不过,那也是建立在无须太多应酬的基础上,而实际上除了翰林院之外,大明很少有不需要太多应酬的官。
如戚继光这样的武将,倘若不贪污、不受贿、甚至不接受孝敬,别说手底下凑不出一支精兵来,甚至只能够像海瑞那样,不但自己成为一个叫化子式的官员,同时还要让自己一家人都过着叫化子式的生活。穷到了一年到头连一斤猪肉都买不起,偶尔买上一斤猪肉,竟然会成为轰动全城的新闻。
事实上,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只能够成为被朝廷大力表彰的人物,他的官场地位才能不被动摇。但是这样的人物从来只有特例,而不可能有什么普遍性,正如高拱最后把海瑞“高高挂起”一样——你只适合做个楷模,绝不适合真正使用。
大明的官场复杂险恶,之前已经解释过。在大明为官,如果没有派别支持、没有老师照顾、没有同年帮衬、没有足够的钱财来疏通人脉、打通关系,你还想做到官运亨通,安然无恙,能够保官保命,基本上不太可能。
因此戚继光早就丢掉了祖训,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便唱什么歌。既然进入了大明官场,也只好当贪官。
可是,戚继光确实不想贪污、不想受贿,因为他的确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事实上也是如此。
戚继光一生历官无数,转战大半个大明,南到福建、广东、海南,北到蒙古、辽东、穷处、富地,他都待过;小将、大帅,他都做过。但是,他每离开一个地方,都是身无分文,净身而出,甚至也没有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什么遗产。
由此可见,戚继光贪污也好、受贿也罢,但是基本上是左手进、右手出。到手的钱在一个地方离任之前会全部都花光、用光、送光,他不是要做守财奴,他贪污受贿来的钱,除了用来养兵之外,就是用来为自己的官场生涯架桥铺路了。
就好比高务实根本不缺钱,但戚继光从来没有在任何重要节日,包括高务实的生辰漏掉过哪怕一份礼物——即便他知道高务实的家底和为人,给高务实送的礼物可以不必在意礼物本身的价值,但他也从来不会少送一次。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看他的上司,同为抗倭英雄的胡宗宪的命运就不难明白,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微妙,稍有不慎,不但官做不成,甚至脑袋也要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