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硕克图济农比高务实还小两岁,正是雄心万丈的年纪,大抵处于天老大、成吉思汗老二、他排老三的思想状态之中。
这样的年轻人青春朝气,有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所以他对于堂堂蒙古济农反被把汉那吉压过一头十分不满,却因此忽略了现实因素——把汉那吉比他更加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其实就是大明的态度。无论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现在的大明依旧是国力碾压蒙古的存在,而且内部基本平靖,只是在这一次出现了一点意外。
一点在急于完成开藩禁计划下,出于阴差阳错而导致的意外。但大明的体量和号召力依然远不是他鄂尔多斯部所能比拟。
博硕克图本来认为有图们汗的牵制,土默特根本不可能在已经失去对青海土默特控制的情况下,还对他发起实际的打击,因此答应了出兵。即便后来听说大明朝廷派出了那位在草原上被称为降三世明王的高务实前来平叛,他也没太当回事。
在博硕克图看来,高务实的漠南之战和辽南之战虽然打得不错,但那两战都有一个前提,即蒙古人在主动进攻之下被高务实判断准了目标,实际上打了两次守株待兔的战争。战争的过程虽然复杂,但并不改变这一基础。
博硕克图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只要自己发挥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不和高务实打什么决战,就能避免遭受漠南、辽南类似的败绩。
他记得切尽在辽南半年之后曾给他分析过,说明军的实力在这十几年中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无论是军队的武器装备,亦或者军心士气,乃至于出操的时间都比十几年前要强得多,战斗力也因此自然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这种时候,还指望像庚戍年一般,两三万骑兵压着十多万明军随便打,还能打得明军不敢出城,那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漠南之战中明军虽然实际出战的机会不多,但却打出了劣势兵力的步兵顶着骑兵冲击还能反攻的战斗,这便是其中的明证。
至于辽南之战,那就更不必提,明军不仅是水陆联合作战打得精彩无比,而且再一次用步兵顶住了炒花部精锐骑兵的决死冲锋。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在正面战场上,蒙古骑兵相对于火器质量明显提升的明军步兵已经没有了优势。
博硕克图虽然已经和切尽基本闹翻,但他对切尽的智慧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况且切尽当时的分析十分详细,他就算不想承认也不行。
所以,他这一次倒也算是正视了明军在正面作战上的优势,打定主意不和高务实打正面决战,而是把思路又换回了蒙古兵的老传统——袭扰战。
尤其是当他得知高务实的大军居然没走长城以南,反而直接从河套过来的时候,他就更加坚定了这一看法。
在博硕克图看来,高务实两三万大军直插河套,那么他能带的粮秣肯定不会太多,自己如果找准机会发动奇袭,不求把高务实的大军当场击败,只需要想办法烧掉明军粮草,这次战争实际上就已经取得了胜利。
明军可不是蒙军,丢了后勤那就是丢了命,说今天饿死就不可能捱到明天,一旦高务实所部粮草丢失,自己只要在草原上绕着他们监视几日,便可以过去打扫战场了。这胜利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其中唯一的一处隐忧,就是切尽所部的动向。据探子传来的消息说,切尽长子伊勒都齐在“数日之前”领了一支兵马往东去了,看起来很可能是去拜见或者迎接高务实。
考虑到探子同时汇报说楚库克尔在切尽老营的兵力依旧充足,博硕克图认为伊勒都齐并没有带去切尽部的主力,或者顶多他和楚库克尔一人领了一半——这符合蒙古人的传统。
如果伊勒都齐真的带了切尽所部一半去帮高务实,事情还是棘手的,因为最起码自己想搞偷袭就难了很多——大家都是蒙古人,你能发现我,我就能发现你,这就无法形成突然性了。
不过,博硕克图很怀疑伊勒都齐是不是真的会全心全意相助高务实。伊勒都齐这个人他还是了解的,用汉人的话说就是花花肠子太多,想让他下死力气打仗可不容易。
博硕克图估计,等自己集合了花马池的兵马,带着三万余骑出现在伊勒都齐面前时,伊勒都齐有很大的可能会直接避战绕道,把战场让给自己和明军。
不过那无所谓,伊勒都齐指望自己去和明军死拼,自己却只是想去烧掉明军粮草,到时候一把火烧下去,自己转身就走,伊勒都齐就算想拦也拦不住了——再说那个时候伊勒都齐说不定就不想拦了呢?
他又不是切尽那个老顽固,一旦明军丢失粮草,他难道就看不出这是一只即将饿死的老虎么?两头狼不去分食这头将死之虎,反而自相残杀,那是什么道理?
本着这样的思考,博硕克图这两日一边往花马池奔去,一边悄悄派人联络伊勒都齐,希望和伊勒都齐私下里达成“合作”。为此,博硕克图甚至许诺,只要这一次作战顺利,自己能够稳定取得花马池地区,则将自己伊金霍洛本部离切尽老营最近处的一片草场划给伊勒都齐,同时还送他三千头羊作为赏赐。
这样的年轻人青春朝气,有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所以他对于堂堂蒙古济农反被把汉那吉压过一头十分不满,却因此忽略了现实因素——把汉那吉比他更加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其实就是大明的态度。无论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现在的大明依旧是国力碾压蒙古的存在,而且内部基本平靖,只是在这一次出现了一点意外。
一点在急于完成开藩禁计划下,出于阴差阳错而导致的意外。但大明的体量和号召力依然远不是他鄂尔多斯部所能比拟。
博硕克图本来认为有图们汗的牵制,土默特根本不可能在已经失去对青海土默特控制的情况下,还对他发起实际的打击,因此答应了出兵。即便后来听说大明朝廷派出了那位在草原上被称为降三世明王的高务实前来平叛,他也没太当回事。
在博硕克图看来,高务实的漠南之战和辽南之战虽然打得不错,但那两战都有一个前提,即蒙古人在主动进攻之下被高务实判断准了目标,实际上打了两次守株待兔的战争。战争的过程虽然复杂,但并不改变这一基础。
博硕克图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只要自己发挥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不和高务实打什么决战,就能避免遭受漠南、辽南类似的败绩。
他记得切尽在辽南半年之后曾给他分析过,说明军的实力在这十几年中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无论是军队的武器装备,亦或者军心士气,乃至于出操的时间都比十几年前要强得多,战斗力也因此自然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这种时候,还指望像庚戍年一般,两三万骑兵压着十多万明军随便打,还能打得明军不敢出城,那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漠南之战中明军虽然实际出战的机会不多,但却打出了劣势兵力的步兵顶着骑兵冲击还能反攻的战斗,这便是其中的明证。
至于辽南之战,那就更不必提,明军不仅是水陆联合作战打得精彩无比,而且再一次用步兵顶住了炒花部精锐骑兵的决死冲锋。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在正面战场上,蒙古骑兵相对于火器质量明显提升的明军步兵已经没有了优势。
博硕克图虽然已经和切尽基本闹翻,但他对切尽的智慧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况且切尽当时的分析十分详细,他就算不想承认也不行。
所以,他这一次倒也算是正视了明军在正面作战上的优势,打定主意不和高务实打正面决战,而是把思路又换回了蒙古兵的老传统——袭扰战。
尤其是当他得知高务实的大军居然没走长城以南,反而直接从河套过来的时候,他就更加坚定了这一看法。
在博硕克图看来,高务实两三万大军直插河套,那么他能带的粮秣肯定不会太多,自己如果找准机会发动奇袭,不求把高务实的大军当场击败,只需要想办法烧掉明军粮草,这次战争实际上就已经取得了胜利。
明军可不是蒙军,丢了后勤那就是丢了命,说今天饿死就不可能捱到明天,一旦高务实所部粮草丢失,自己只要在草原上绕着他们监视几日,便可以过去打扫战场了。这胜利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其中唯一的一处隐忧,就是切尽所部的动向。据探子传来的消息说,切尽长子伊勒都齐在“数日之前”领了一支兵马往东去了,看起来很可能是去拜见或者迎接高务实。
考虑到探子同时汇报说楚库克尔在切尽老营的兵力依旧充足,博硕克图认为伊勒都齐并没有带去切尽部的主力,或者顶多他和楚库克尔一人领了一半——这符合蒙古人的传统。
如果伊勒都齐真的带了切尽所部一半去帮高务实,事情还是棘手的,因为最起码自己想搞偷袭就难了很多——大家都是蒙古人,你能发现我,我就能发现你,这就无法形成突然性了。
不过,博硕克图很怀疑伊勒都齐是不是真的会全心全意相助高务实。伊勒都齐这个人他还是了解的,用汉人的话说就是花花肠子太多,想让他下死力气打仗可不容易。
博硕克图估计,等自己集合了花马池的兵马,带着三万余骑出现在伊勒都齐面前时,伊勒都齐有很大的可能会直接避战绕道,把战场让给自己和明军。
不过那无所谓,伊勒都齐指望自己去和明军死拼,自己却只是想去烧掉明军粮草,到时候一把火烧下去,自己转身就走,伊勒都齐就算想拦也拦不住了——再说那个时候伊勒都齐说不定就不想拦了呢?
他又不是切尽那个老顽固,一旦明军丢失粮草,他难道就看不出这是一只即将饿死的老虎么?两头狼不去分食这头将死之虎,反而自相残杀,那是什么道理?
本着这样的思考,博硕克图这两日一边往花马池奔去,一边悄悄派人联络伊勒都齐,希望和伊勒都齐私下里达成“合作”。为此,博硕克图甚至许诺,只要这一次作战顺利,自己能够稳定取得花马池地区,则将自己伊金霍洛本部离切尽老营最近处的一片草场划给伊勒都齐,同时还送他三千头羊作为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