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流逝中,孙悟空慢慢把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事情也告诉了华枫,尽管这似乎对眼前的事没有什么影响,但华枫自从确定了他的身份也就不再怀疑孙悟空的目的。他相信,齐天大圣是不会害自己的。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核糖核酸(ra)的一种基本成分漂浮在银河系一大片恒星形成区域的炙热而紧密的核中。这些分子有可能在行星上形成与生命有关的物质,也就意味着宇宙中的许多角落其实已经撒满了生命进化的种子。

    关于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我们是孤独的吗?我们为什么出现在地球上?——至今依然没有答案。各种线索纷至沓来,然而却总让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在过去的10年里,天文学家在陨星、甚至在太空中发现了有机分子。但是在围绕新恒星运转的尘埃和气体云中并没有找到这些物质,而那里正是可能产生行星的地方。

    如今,一项新的发现让天文学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利用法国的ira射电蝶形卫星天线阵列,由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组在距离地球约6000光年的名为g14101的恒星形成区域中发现了乙二醇醛——一种构成核糖的单糖,而核糖恰好是ra的组成部分。这些乙二醇醛位于由尘埃和气体形成的凝结盘的内核中。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糖分子显然是由一氧化碳分子和尘埃微粒之间的简单反应形成的。

    这一发现对于解释有关存在的两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g14101远离银河系的辐射中心,因此一旦任何生物学过程在这里起步,它们便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其次,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s

    avii表示,g14101云团中丰富的乙二醇醛意味着这种分子“普遍存在于形成恒星的区域”。这也就暗示着无论恒星和行星在哪里形成,有机分子的基本成分便也会在那里聚集。

    或许如此,但德国波恩市马普学会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射电天文学家ka

    认为,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够发现生命的形成过程。他解释或,以人类生活的地球为例,“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复杂的星际分子在地球最初形成的动荡过程中幸存下来”。

    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市美国宇航局(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天体生物学家ihaa表示,这些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可能是在行星形成之后才到达那里的。例如,乙二醇醛所处的恒星形成区域最终有可能会变成彗星。ua指出,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彗星或许能够将糖分子送到年轻的行星上。

    截止01年,限于科学水平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地外生命的研究途径尚比较有限。其中之一是将实验仪器送入其它行星,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无法大量开展。还有一种想法是,假设宇宙中存在具备相同或超过我们这样水平的智能生物,通过电波与其联系。

    可是由于可能的文明距离我们至少也有几十光年,若能收到回复,也已是百年以后,这是很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通过通讯手段,而应借助于实验手段。我们虽没有一个切实的实验方法说明生命是物质演化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物理和化学规律是宇宙中的规律,而且我们在实验中精确回溯了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的途径,就可以使人更有理由相信宇宙中也存在生命。

    他们探讨了所有存在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搜索,但仍没有探测到地外生命的存在。

    科学家假定,地外生命的化学特性必须具备1、适合于化学反应的介质;、原子物质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并有不稳定结构。地外生物学或地外生命的研究,就是在银河系的行星及卫星中调查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人们想象火星为有生命的行星,但经过几次人类探测器登陆火星,这个想象被打破了。从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就尽力向被假定技术先进的文明世界发射探索信号。如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05米的阿瑞斯波射电望远镜,功率大到可使距离1000光年的远处接收到发射信号。

    同样,哈勃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太阳系外的恒星及行星的电磁谱线。通过光谱分析,天文学家可以测定大气分子的温度、类型和丰度,并可依据地球上所知推测某些天体上生命所必需的元素。最广泛的正在进行的计划是美国地外智能的探索(si),它集中接收并分析来自宇宙空间的信号。

    按照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来认识地外生命,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我们不能抛开知识体系去任意想象。

    比如,我们不能说有一种生物可以在太阳上生活。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形成,但生命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又绝对离不开由恒星的光和热所提供的能源。因此,生命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必然是在恒星周围要有行星存在。

    通常认为恒星是由气体尘埃云坍缩而形成的。如果密度很低的原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逐渐变为一个自转着的扁平圆盘,那么中央主要部分因密度增大、温度升高发生热核反应而形成恒星,周围的薄盘就有可能形成行星系统。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其进程之慢完可以同恒星演化的时间尺度相比。一种称为蓝-绿藻类的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早在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生命是在太阳形成后经过45至50亿年漫长时间出现的。

    因此,年轻的恒星,即使它周围存在行星,也不可能存在较高级的生命形式。另外,大质量恒星的发光发热寿命只有几百万年,对于生命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类似太阳或更一些的恒星才是合适的候选者。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恒星约有1000亿颗。

    并非所有恒星在形成时都会伴随有一个行星系统。在银河系内,双星约占恒星总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