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六年,五月。
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联名上了一封奏折,内容便是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在山东各地打压文人士子,以至于山东各地武盛文弱,各地士子度日艰难。
但是同时,三人也在奏折中写到:“山东士子原本狂傲,也因此而屡受苛责。”
这就是将发生冲突的责任四六分了,并没有都怪罪在刘君韬的身上,也算是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给自己留了一个后路。
这份奏折送到了朝中之后,济南府城被百姓殴打的十几个士子也上了一封联名呈文,被送到了应天府衙门。
紧接着,这份呈文也被送到了景泰帝的面前。
景泰帝看完了这两份奏折和呈文,便召集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内阁首辅陈循,想要商议一下刘君韬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当。
于谦和陈循来到御书房之后,先后看了一下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的联名奏折,以及那十几个士子的呈文,而后二人也是各执一词。
兵部尚书于谦自然是主张支持刘君韬,认为大明武人理应如此,如果连大明武人都毫无血性,不崇尚武力的话,那大明还有何依仗?
内阁首辅陈循则是认为大明武人自然是要尚武,但是不应该连带着让民间也如此尚武。
陈循认为,如果民间也如此尚武,势必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到时候地方上满是横行武夫,天下岂能长治久安?
陈循的意见也代表着朝中的文臣势力,这些文臣巴不得民间文弱不堪,这样社会极度稳定,各地官吏便可以无为而治了。
不过这种见解直接被于谦否决了。
“陛下,陈阁老的论断,臣不敢苟同!”
说着,于谦便拿出了一份奏折,这是刘君韬委托于谦转呈给景泰帝的。
“陛下,刘总兵并不只是单纯的宣扬武力,而是主张崇文尚武,这份奏折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请陛下决断!”
景泰帝并没有明确支持于谦、陈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刘君韬在这封奏折中详细的讨论了文武之道,认为国家一旦重文抑武,则注定国灭,当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国家重武轻文,则注定国乱,五代十国的混乱历史便是佐证!
所以,刘君韬认为大明唯有崇文尚武才能重现汉唐盛世、再现大明盛举。
在这份奏折中,刘君韬认为国朝如今逐渐开始重文,虽然还没有到重文抑武的程度,但这已经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
并且,自从土木堡之败后,刘君韬认为朝中大臣,乃至大明上下已经开始丧失立国之初的虎狼之性!
刘君韬还在奏折中举例:当年汉、唐等汉家王朝之所以能够将匈奴、突厥、契丹等强大胡族击败、甚至是灭族,不单单是因为国力强大、军力强盛;在国朝之初甚至就是几年以前,朝廷的军力都还是十分可观的,国力也曾异常雄厚,可到了如今为何会惨遭土木堡之败?
就是因为现在国朝上上下下已经丧失了虎狼之性,这并不是说明军将士不勇敢、没有血战鞑掳的勇气,而是现在国朝文气大盛,而武人开始受到压制,以文制武的危险形势开始显现出来,这会让大明丧失汉唐那种崇文尚武的血勇之气!
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联名上了一封奏折,内容便是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在山东各地打压文人士子,以至于山东各地武盛文弱,各地士子度日艰难。
但是同时,三人也在奏折中写到:“山东士子原本狂傲,也因此而屡受苛责。”
这就是将发生冲突的责任四六分了,并没有都怪罪在刘君韬的身上,也算是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给自己留了一个后路。
这份奏折送到了朝中之后,济南府城被百姓殴打的十几个士子也上了一封联名呈文,被送到了应天府衙门。
紧接着,这份呈文也被送到了景泰帝的面前。
景泰帝看完了这两份奏折和呈文,便召集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内阁首辅陈循,想要商议一下刘君韬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当。
于谦和陈循来到御书房之后,先后看了一下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的联名奏折,以及那十几个士子的呈文,而后二人也是各执一词。
兵部尚书于谦自然是主张支持刘君韬,认为大明武人理应如此,如果连大明武人都毫无血性,不崇尚武力的话,那大明还有何依仗?
内阁首辅陈循则是认为大明武人自然是要尚武,但是不应该连带着让民间也如此尚武。
陈循认为,如果民间也如此尚武,势必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到时候地方上满是横行武夫,天下岂能长治久安?
陈循的意见也代表着朝中的文臣势力,这些文臣巴不得民间文弱不堪,这样社会极度稳定,各地官吏便可以无为而治了。
不过这种见解直接被于谦否决了。
“陛下,陈阁老的论断,臣不敢苟同!”
说着,于谦便拿出了一份奏折,这是刘君韬委托于谦转呈给景泰帝的。
“陛下,刘总兵并不只是单纯的宣扬武力,而是主张崇文尚武,这份奏折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请陛下决断!”
景泰帝并没有明确支持于谦、陈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刘君韬在这封奏折中详细的讨论了文武之道,认为国家一旦重文抑武,则注定国灭,当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国家重武轻文,则注定国乱,五代十国的混乱历史便是佐证!
所以,刘君韬认为大明唯有崇文尚武才能重现汉唐盛世、再现大明盛举。
在这份奏折中,刘君韬认为国朝如今逐渐开始重文,虽然还没有到重文抑武的程度,但这已经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
并且,自从土木堡之败后,刘君韬认为朝中大臣,乃至大明上下已经开始丧失立国之初的虎狼之性!
刘君韬还在奏折中举例:当年汉、唐等汉家王朝之所以能够将匈奴、突厥、契丹等强大胡族击败、甚至是灭族,不单单是因为国力强大、军力强盛;在国朝之初甚至就是几年以前,朝廷的军力都还是十分可观的,国力也曾异常雄厚,可到了如今为何会惨遭土木堡之败?
就是因为现在国朝上上下下已经丧失了虎狼之性,这并不是说明军将士不勇敢、没有血战鞑掳的勇气,而是现在国朝文气大盛,而武人开始受到压制,以文制武的危险形势开始显现出来,这会让大明丧失汉唐那种崇文尚武的血勇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