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王万胜”的口号在耳边响彻,赵成自开战以来就提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一半。

    身在大寨中,对远处的战场看不真切,但军队不绝于耳的呼声让赵成知道,此战看来是胜了。

    这首先得益于赵成的战略正确。

    出征之前,赵成就得到了匈奴入侵的消息,在与上将军商议之后,他很快就察觉到了此战的胜机所在。

    义渠人即便在有大昭为其阻敌的情况下,不至于立刻就撤退,但军心不稳是绝对的。

    更枉论如今两头不靠的林胡人,亡国之忧就在眼前,怎么还会愿意为大昭的强盛去拼命?

    于是即使被腹诽为胆小懦弱,赵成依然坚持紧守大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

    所幸赵成是王,没人能够撤他的职,也没人敢于在背后中伤于他。

    蒙天所助,林胡首领们果然承受不住国内越来越重大的压力,拒绝再跟随义渠人肆虐赵境,趁着雨夜逃了个一干二净。

    赵国劫掠的东西虽好,也要有地方享用才行。

    本就军心不稳的义渠人如今又失了强援,士气立刻就降到了冰点。

    虽然没能在第一时间就看到战机,给了义渠人两天时间稳住阵脚,但在老将庞煖再三恳切求战后,赵成终于勉强下了决心,命庞煖领军出击。

    已年近八十的老将庞煖依然威风不减当年,此战一直奋勇当先,率军踏破义渠大营,迎来了一场赵国近十年来第一场大胜。

    只可惜义渠马好,骑术也好,四散奔逃的溃兵根本无从追杀,老将军领军勉强追击一程后便停了马。

    庞煖只吩咐几员副将追杀到天晚为止,便回营复命去了。

    之所以要到天晚为止,一方面考虑到黑夜之中追击不便更容易被义渠人反攻,另一方面也是将大王身周的敌军尽量驱散。

    得胜归营的老将军自然受到了赵王成在内一众人士的最高礼遇。

    班师回朝之后,为赵国带来难得大胜,更解了北境危难的庞煖被心花怒放的赵王赐予了平胡君的爵位。

    老将军以八十高龄得授封君,一时传为佳话。

    庞煖之所以能够一战封君,除了老将军的确劳苦功高,更是因为此战是赵成继位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政治豪赌。

    此战的获胜,证明了赵成的确有带领赵国崛起于危难的雄才,更让他的王冠戴得稳妥了许多。

    不出赵成所料,自他御驾亲征大胜的消息传回朝中,此前屡禁不止的流言蜚语一时间绝迹于邯郸的大街小巷。

    再有对赵王口出不逊之人,不用守军出手,自有国人为王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