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更不知道的是后世史家对王莽的评价:有史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王莽的初衷都这般的完美,可是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

    就是操之过急。在世家大族都隐忍潜伏下来,内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他急于改革,而下面的官吏阳奉阴违,导致改革屡屡受挫,为了转移矛盾,又开启外衅,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的起

    义,世家大族乘势蜂拥而起,王莽建立的“新”朝,也就只要灭亡指一条路了。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刘秀在统一了天下之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义性,在史书上将王莽诋毁的一文不值。

    王莽便成了历史上被摔得粉身碎骨的典型。

    诸葛亮深切的感受到,如果赵弘现在执意要施行科举制,难保大渠朝不会赴新朝的后尘。

    想到这里,诸葛亮是在是坐不住了,他决定去面前赵弘,当面讲所有的厉害对赵弘说清楚。

    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赵弘根本就不见自己。

    这个时候,诸葛亮又想到了贾诩,虽然今天贾诩在朝会上出尔反尔,但是现在贾诩是诸葛亮最后的希望了。

    作为一个政治家,一切都以大局为重,不会去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当诸葛亮去找贾诩的时候,贾诩却不在丞相府中。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当然知道为什么赵弘不见自己,为什么找不到贾诩,不就是躲着自己吗?

    他们为什么因为急于施行科举制而对自己避而不见呢?

    已经入春的河北在深夜时分又下了一场小雪。今天晚上诸葛亮十分的压抑,在家中思谋着处置这次危机的办法。

    这时,仆人慌慌张张的进来禀报:陛下和丞相大人,还有太尉大人来了。

    诸葛亮一愣,随即道:“立刻随我出迎!”

    到了府邸门口,但见赵弘、贾诩吕蒙都站在风雪之中,诸葛亮忙下拜道:“微臣接驾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赵弘笑道:“孔明啊,在家做什么啊?不会是在生闷气吧?”

    贾诩笑道:“他不敢生您的闷气,却在生微臣的闷气,生微臣临阵倒戈,毫无信义的闷气。”

    吕蒙笑道:“孔明,你的气量一向是大的,想必你也不会生先生的气的。”

    诸葛亮道:“回禀陛下,闷气没有生,忧心忡忡却是有的。”

    赵弘笑道:“不管你生也不生闷气,既然我们来了,那便是客,快快快,快去准备酒菜,我们今天就在你这里宵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