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慨叹(3/4)
要是天子日后真的将京城彻底从陪都升为都城,将南京降格,祁元询怕是也还是更喜欢南京多一点。
要不怎么说江南之地吸引人呢,从战略上来说,祁元询是知道定都北方在各个方面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对南京的留恋,却让他难以割舍了。
咳,当然,这里面也未必没有北京这个选址并非上佳的缘故。
此地固然是天子藩府,也是前朝大都,但是,距离边塞极近,天子守国门听着好听,给国内其他地区造成的压力可是很大的。
若本朝如同前朝一般,也是草原游牧之族,那疆域更为广阔,此地反倒正好处于疆域之中,便于统治。
但本朝是中原民族,在没有足够广阔的疆域保护的情况下,燕京固然是雄关,却也有孤悬之危。
光是祁元询这个太子在此,供养超出亲王半格的待遇,便需要漕运的支持了。
若是国朝的重心正式往北移,那么漕运之重,就会更加地被凸显出来。
漕运耗费,苦的还是百姓。
祁元询是不愿意轻易动弹的,然而皇太子却知道,国朝必须要迁都,且重心必须要往北移。
军事、政治,北地士子如何归心、如何维系国朝在被前朝统治最严固的北地的统治,各方面的考量,都注定国朝得将重心迁往北方。
没有了北京,还有秦府,那里代表的是古朝旧都长安。
选了长安,运输还是得靠漕运,只不过在地利方面,比燕京的地理位置要安全一点罢了。
国朝宗藩制度变革,边地的防卫,不能只靠藩王,天子定是要将兵权收回来的。
如此便需要京中及时地对边境,尤其是辽地等处做出反应,既然如此,倒不如选择已经成体系且更能掌握的今上旧藩所在。
左右祁元询待在京中,只读书也没用,天子便令太子上手一些从前他为藩王时要处理的庶务。
只不过是因为游历偶过北京,又因事停留,现在却有了天子、太子两京治事的雏形。
这样在后面几代天子中已成惯例的安排,乃是后话,且先不论。
只说这日朝鲜终于又派特使前来,说的却不是世子能否在南京留读之事,也不是之前将大周的火气拱得不行的争议地的事,而是朝鲜国王李旦病重,令世子李芳远监国,又准备退位的事宜。
世子监国了,眼见着老国王咽气之后他便要登基,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来大周读书。
原本争议的内容,现今便只剩下了争议之地这一项,朝鲜那边也很快搁置下来,服软了。
对他们来说,现在要紧的,便是请上国加恩。
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因为光幕有预言李芳远有杀弟逼宫之事这样的前科,国中对朝鲜的托词皆是不以为然的。
要不怎么说江南之地吸引人呢,从战略上来说,祁元询是知道定都北方在各个方面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对南京的留恋,却让他难以割舍了。
咳,当然,这里面也未必没有北京这个选址并非上佳的缘故。
此地固然是天子藩府,也是前朝大都,但是,距离边塞极近,天子守国门听着好听,给国内其他地区造成的压力可是很大的。
若本朝如同前朝一般,也是草原游牧之族,那疆域更为广阔,此地反倒正好处于疆域之中,便于统治。
但本朝是中原民族,在没有足够广阔的疆域保护的情况下,燕京固然是雄关,却也有孤悬之危。
光是祁元询这个太子在此,供养超出亲王半格的待遇,便需要漕运的支持了。
若是国朝的重心正式往北移,那么漕运之重,就会更加地被凸显出来。
漕运耗费,苦的还是百姓。
祁元询是不愿意轻易动弹的,然而皇太子却知道,国朝必须要迁都,且重心必须要往北移。
军事、政治,北地士子如何归心、如何维系国朝在被前朝统治最严固的北地的统治,各方面的考量,都注定国朝得将重心迁往北方。
没有了北京,还有秦府,那里代表的是古朝旧都长安。
选了长安,运输还是得靠漕运,只不过在地利方面,比燕京的地理位置要安全一点罢了。
国朝宗藩制度变革,边地的防卫,不能只靠藩王,天子定是要将兵权收回来的。
如此便需要京中及时地对边境,尤其是辽地等处做出反应,既然如此,倒不如选择已经成体系且更能掌握的今上旧藩所在。
左右祁元询待在京中,只读书也没用,天子便令太子上手一些从前他为藩王时要处理的庶务。
只不过是因为游历偶过北京,又因事停留,现在却有了天子、太子两京治事的雏形。
这样在后面几代天子中已成惯例的安排,乃是后话,且先不论。
只说这日朝鲜终于又派特使前来,说的却不是世子能否在南京留读之事,也不是之前将大周的火气拱得不行的争议地的事,而是朝鲜国王李旦病重,令世子李芳远监国,又准备退位的事宜。
世子监国了,眼见着老国王咽气之后他便要登基,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来大周读书。
原本争议的内容,现今便只剩下了争议之地这一项,朝鲜那边也很快搁置下来,服软了。
对他们来说,现在要紧的,便是请上国加恩。
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因为光幕有预言李芳远有杀弟逼宫之事这样的前科,国中对朝鲜的托词皆是不以为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