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很是宽敞,只

    是书架上一本书也没有全摆着一些别人送来的礼物,什么猪肘子、装着腌菜的坛子之类的。屋中已有三人在等着登记,吴大娘拉着方以昭在凳子上坐下,等到那三人离去。吴大娘上前,帮着磨墨笑道:“王三官这就是我和你说的方以昭,今日我带他来登记。”说着她把衙门的红印票递了去。

    王三官长着一双极小的绿豆眼,睁开还是没睁开睡着还是醒着没什么太大分别。他眯起眼睛仔细瞧着两张红印票,拉长了声音道:“这上面写着这两位是庆阳府人士,为何来我们文襄城不带路引呢?今日为防丹蒙的蛮人探子进城,官府规定来文襄城的人士一律需路引为证。”

    吴大娘的笑容僵在了脸上道:“方以昭和他弟弟是从陕西来的,他们都是可怜人,父母双亡,又被亲戚赶了出来,小孩子家家哪懂得什么路引啊,如今好不容易在咱们这儿落脚,官府也给开了票了,您也发发慈悲通融通融。”

    方以昭赶忙掏出五两银子递上,王三官接过银子,原本倨傲的脸上满是笑容,和蔼道:“前几日我就看着你们搬家来,还想着上门庆贺,只是近日有事耽搁了,以后大家都是街坊,吴大娘可是最了解我,我这人最爱帮助街坊,这点小事还不就是我几个字的事。”说着他提起笔饱沾浓墨,在一本白册上写下狗爬似的六个字。

    方以昭和吴大娘走时,王三官直送到了门口,刚把门掩上,他便跑腔跑调地唱了一套《三十腔》喜遇吉日:“喜遇吉日,长庚现,彩云飘渺。看庭前玉树,又生瑞草……”

    方以昭回到家热了锅,做了两碗肉丝面,把买的腌菜切洗干净和鸡蛋一道炒了。吃毕晚饭,方以昭搬个小凳在井边洗碗。李解风道:“哥哥我来帮你吧。”说着就把小手往水里伸。

    方以昭拽着他的手道:“等一会儿。”她屋中找了根绳子做成襻膊,帮李解风绑好,以免衣袖被水浸湿:“这样好了,我把碗洗干净,你再清洗一遍。”

    二人一面洗碗一面说着话,方以昭道:“你不会怪我擅自更改你的名字吧?”李解风道:“怎么会,我知道哥哥是怕我们被人发现才这么做的,再说爹爹他……”李解风抿着唇不愿意再提李正松的事,转口道:“和娘姓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从此以后你就是方丰明了,再不叫李解风了。”

    方丰明有些失落,但是又十分郑重地道:“我知道了。”

    方以昭知他乖巧懂事,越发疼爱他道:“明日我便去问问看看城里有没有好一些先生让他教你读书识字,将来也好谋个出……”

    方以昭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得“扑通”一声,不知什么东西掉进了水盆里,溅了二人一脸水,方以昭举袖擦水抬头看去,竟又是之前的那个孩子,也不知站在谁家的房顶上,依旧是一副小大人模样一脸严肃地看着他们,小手紧握着几枚石子。

    “你做什么?为什么用石子砸我们!”李解风气冲冲地站起,也要寻几枚石子丢过去。

    方以昭赶忙把他拉住劝道:“算了反正也没伤着人,别没砸中他反倒把自己家的瓦砸碎了。”

    说话间,那小孩几个跳跃已经不见了,只听得街坊四邻纷纷喊叫,“谁丢的石子?”“王八羔子又是你!”“你给老子等着。”半夜后巷的秀水街,传来女子呜呜咽咽的哭声不止,也不知是为何事?

    第二日一早方以昭吃了早饭便去了城里的几个学堂打听,打听得一位名叫康文昌的老先生曾考取过秀才,门下的弟子也有几位考进了鹿山书院,之后又中了进士的,至今仍在朝中为官。城中不少人把孩子送往他的博阅学堂,只是他的束脩要高于他人。

    方以昭回家清点了一下所剩的银两,把一根梅花金簪拿去当了二十两银子,买了些顶皮饼、松花饼、白糖万寿糕,用荷包包了十两银子等着学生们放了学,忙带

    着方丰明走了进去,道:“老先生,在下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会。”

    康文昌正忙着收拾东西,抬头瞧了一眼道:“是来拜师的吧。先背一首《天问》来听听。”

    方以昭暗暗捏了把汗,她原本以为这么小的孩子入学顶多被两首唐诗即可,谁知这老先生要求如此之高,竟让背屈原所作的《天问》,此诗文既难又长,晦涩难懂哪里是一个孩子能背的下来的。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方丰明竟然把全文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

    康文昌听了一半,丢了手中正在收拾的书,快步走到方丰明身前面露喜色,待他全文背完,惊喜道:“此子如此年幼竟能背诵如此长的古诗文实属难得,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