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州,张应昌和闫思印回兵之后,便径直赶回汾阳,囤兵城内,只每日向当地官府讨要粮草。

    说是粮草不足,三军无法用命杀敌,甚至还会导致士兵哗变。

    知州林法庆不久前去了孝义主持防务,闫思印便找上了汾阳知县费甲鏸。

    费甲鏸原是平遥知县,因在平遥当地为官清廉,轻徭薄赋,清理冤狱,在平遥当地很受百姓爱戴,流寇四起的时候还主持编练乡勇,佩剑巡防,枕戈待旦,是个少有的儒将能臣。

    汾阳县的乡绅士族见他设防得当,让平遥免于流寇劫掠,便向官府请命,将费甲鏸调到平阳任知县。

    费甲鏸当然不想去,汾阳县是汾州的州治所在,在知州衙门底下当知县就相当于提线傀儡,根本就施展不开手脚。

    但,他最终还是被调到了汾阳。

    离调那日,平遥众多百姓将他一路送到汾阳和平遥交界。

    到任半年,他才刚刚理清前任堆积下来的政务,又忙着催收课税,闫思印便找来了。

    早在年初许鼎臣驻兵汾州一带时,汾阳县的仓粮早就被搬空了,而且半个月之前汾州遵照许鼎臣的命令,又筹集了一批军粮送去当时还在介休一带的张应昌和闫思印,足够一个月之用的。

    如今夏收刚过,倒是收了些夏赋,但因为流寇肆虐和鼠疫传到汾州一带的缘故,仍有许多赋税还没收上来。

    更重要的是,汾州还欠着朝廷不少课税,这些夏赋连今年的赋税都不够,往年的窟窿更是补不上,若是凑粮食给张应昌做军粮的话,今年又要欠上一大笔课税了。

    何况,张应昌和闫思印根本就不缺粮,半个月前那批粮草还有一半剩余,这两人剿匪也肯定有不少缴获,至少银两是少不了的,汾阳城几家士绅的粮店里就有粮食卖。

    可闫思印根本就不管汾阳有没有粮,只横着脸伸手要粮。

    无奈之下,费甲鏸只得说尽量帮他筹集粮草

    刚收上来的夏赋他是不能动的,只能发动城中乡绅士族,让这些拿粮食喂狗都喂不完的大户捐钱捐粮。

    当日,费甲鏸便派人去请城中的商贾和乡绅士族,除了前段时间搬去娄烦的文家和另外几家开明士族没来之外,其余的乡绅都给请来了。

    费甲鏸道明用意,想让他们捐钱捐粮,助朝廷大军剿除流贼。

    在场的乡绅们纷纷叫好,个个表示愿意愿意出钱出粮。

    费甲鏸大喜过望,国难当头,果真并不乏开明之士。

    第二天,那些乡绅们派人送来钱粮时,费甲鏸脸都白了。

    十两,二十两,八石,十五石……

    城里有田产千亩以上的乡绅,有官身的士族,或有商号钱庄的商贾,加起来共十多家,捐得最多的一家有八十两白银,最少的一家只捐了两石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