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殿下,都迁过来了。”龚铭精神抖擞的,“比起匠造司,这个地方真是宽敞。”

    “嗯,弹药,火炮,燧发枪都安排不同的工坊了吗?”刘钧问道。

    他建立杏花园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化。

    自然不想匠造司还像以前那样乱糟糟的。

    “殿下请跟下官来。”龚铭决定带刘钧亲眼去看。

    跟着龚铭,刘钧首先来到冒着烟柱的坊房。

    这个坊房长约三百米,宽五十米。

    有六个这样的坊房作为钢铁坊的坊房使用。

    “殿下,经过扩充,现在钢铁坊有匠人一万两千人,每日能够产生铁八百吨,熟铁六百吨,钢二百吨。”龚铭说道。

    听到这数字,刘钧盘算了一下。

    在十九世纪初,其实每个国家的钢铁产量都不高。

    据说明朝一年的钢产量也就十六万吨。

    他的钢铁坊每日二百吨,一月六千吨,一年也有了七万二千吨。

    一州之力能够如此产量已经很不错了,完全能够满足军事需求。

    “还行,暂时就维持这个产量,不过要多多培养一些骨干匠人,以便今后扩产,他们随时能上。”刘钧说道。

    跟随刘钧许久,龚铭已经能够听明白刘钧口中不少新鲜的词汇了。

    毕竟刘钧一直在教他,比如他刚才使用的吨。

    二人继续向北走去,这时来到燧发枪工坊。

    “目前燧发枪工坊分为三个坊,一个坊锻造枪管,一个坊锻造配件,一个坊负责组装。”

    龚铭带着刘钧一一看去,自从锻造火绳枪时被训斥后,他对分工这个概念钻研了许久,现在已经用到了生产中。

    “这个还行,没有让本王失望。”

    三个工坊中,枪管和配件锻造坊在两侧,组装的坊在中间。

    可见龚铭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