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枫此时的状态就像是自毁灭中新生。他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和意愿,得到了一次整理自身记忆的奇遇。在记忆整理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念、恋、厌等等思维情绪。
随着记忆理顺,意识恢复,肉体感官联通到意识……七情六欲随之产生(单纯的意识体不具备情感属性)。他宛如得到了新生!
语言描述三两字,过程艰辛千万言。复杂的过程难以一一言明,其中的艰辛却可仔细思量。
仔细的描述具体变化过程就显得太啰嗦了。只片面的描述艰辛困苦又显得故意卖惨。因此这段心灵历程,就靠个人自行脑补吧。
说回当前问题,那就是:自救遇险,七魄尽散。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要说清楚这点,就得解释清七魄。七魄总和三魂并称。前面谈论门修时对于三魂有过描述,但不够详尽,这里就再次补充一下。
关于三魂七魄的解释各不相同,追根溯源三魂七魄的说法产自道家。但我国素有魂魄之说,如《左传》〈昭公七年·西历纪元前535年〉的疏说︰“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魄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出现三魂七魄的说法的记载是在《抱朴子》。《抱朴子》是晋代葛洪编著的一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40余篇。最被人熟知的就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九字咒。但原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一种是“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特别要说的是《抱朴子·微旨卷第六》里讲到修仙必须积善,有三尸、灶神察人善恶等。
道教俸老庄为祖师,但《老子》只讲长生久视,《庄子》虽讲“养生”,但主要是指追求精神上超脱,而非肉体不死。在生命观上,老庄道家和道教仙学存在着严重冲突。只能说时代不同,仙的定义也不同。从最初的长生,到后来的不朽、不死,以及现在的超凡能力,仙也随着人的认识在不断的进化演变。
说回三魂七魄,从历史记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魂魄之说早以有之,但三魂七魄则要到魏晋时期才出现。三魂七魄的理论发现到底出现于何时其实很难说清,因为发现和理论成形往往早于结论。
那么三魂七魄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道教自己瞎编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三魂七魄的说法来源至少有五种,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医家、阴阳家、儒家、道家、佛家。各家的说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就显得十分杂乱,又因为杂乱被人认为是胡说八道。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里把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六家并列。由此可知道家和阴阳家有着根本的不同。
由于历史传承问题,许多流派已经消亡,他们的典籍记载也一起消亡了,他们对于三魂七魄的具体解释也已经无从得知。
阴阳家的说法,“三魂七魄”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医家的说法,三魂为:“胎光、爽灵、幽精”。七魄为:“喜、怒、哀、思、悲、恐、惊”。三魂主神志,控心、脑(髓)。七魄主情欲,控脏腑。
儒家的说法,三魂为:“天魂、地魂、人魂”。七魄为:“和魄、义魄、智魄、德魄、力魄、气魄、恶魄。”
道家的说法,三魂为“元神、阳神、阴神”七魄为:“金、木、水、火、土、风、雷”外界大天地,人身小天地。诸神掌法道,以道控身躯。周身百骸便有百神,诸神之中又以“金、木、水、火、土、风、雷”为尊。“金、木、水、火、土、风、雷”又以阴、阳为首,阴阳以元初为主。
佛家的说法,三魂为“胎光业魂神识、幽精转魂神识、相灵现魂神识”此说出自疑伪经典《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略称《地藏十王经》)。并非正统佛教思想。《十王经》认为这三魂与如来之法、报、应三身不二而二。经文又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七转识就是七魄,它们是︰雀阴魄神识(即舌识)、天贼魄神识(即耳识)、非毒魄神识(即眼识)、尸垢魄神识(即身识)、臭肺魄神识(即鼻识)、除秽魄神识(即意识)、伏尸魄神识(即末那识)。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家有各家的道理。但谁的道理才是对的?三魂七魄又到底是个什么?有什么用?
事实上三魂七魄指的就是人精神层面的身体划分。人是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生命。肉体是实际的物质,精神是真实的能量。能量和物质又是互相转化的关系。生命在质能转换中存在、活动、生活、思索等等。
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极为复杂,精神驱动肉体,肉体塑造精神。复杂的关系实在难以分辨,究竟谁为主?谁为先?说不清,道不明。关系难以分辩,但作用十分明显。
命魂的作用就是生命。换句话说生命还存在,命魂就存在。
地魂的作用就是本能。换句话说只要没丧失本能,地魂就存在。
天魂的作用就是理智,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丝理智,天魂就存在。
随着记忆理顺,意识恢复,肉体感官联通到意识……七情六欲随之产生(单纯的意识体不具备情感属性)。他宛如得到了新生!
语言描述三两字,过程艰辛千万言。复杂的过程难以一一言明,其中的艰辛却可仔细思量。
仔细的描述具体变化过程就显得太啰嗦了。只片面的描述艰辛困苦又显得故意卖惨。因此这段心灵历程,就靠个人自行脑补吧。
说回当前问题,那就是:自救遇险,七魄尽散。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要说清楚这点,就得解释清七魄。七魄总和三魂并称。前面谈论门修时对于三魂有过描述,但不够详尽,这里就再次补充一下。
关于三魂七魄的解释各不相同,追根溯源三魂七魄的说法产自道家。但我国素有魂魄之说,如《左传》〈昭公七年·西历纪元前535年〉的疏说︰“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魄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出现三魂七魄的说法的记载是在《抱朴子》。《抱朴子》是晋代葛洪编著的一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40余篇。最被人熟知的就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九字咒。但原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一种是“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特别要说的是《抱朴子·微旨卷第六》里讲到修仙必须积善,有三尸、灶神察人善恶等。
道教俸老庄为祖师,但《老子》只讲长生久视,《庄子》虽讲“养生”,但主要是指追求精神上超脱,而非肉体不死。在生命观上,老庄道家和道教仙学存在着严重冲突。只能说时代不同,仙的定义也不同。从最初的长生,到后来的不朽、不死,以及现在的超凡能力,仙也随着人的认识在不断的进化演变。
说回三魂七魄,从历史记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魂魄之说早以有之,但三魂七魄则要到魏晋时期才出现。三魂七魄的理论发现到底出现于何时其实很难说清,因为发现和理论成形往往早于结论。
那么三魂七魄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道教自己瞎编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三魂七魄的说法来源至少有五种,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医家、阴阳家、儒家、道家、佛家。各家的说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就显得十分杂乱,又因为杂乱被人认为是胡说八道。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里把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六家并列。由此可知道家和阴阳家有着根本的不同。
由于历史传承问题,许多流派已经消亡,他们的典籍记载也一起消亡了,他们对于三魂七魄的具体解释也已经无从得知。
阴阳家的说法,“三魂七魄”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医家的说法,三魂为:“胎光、爽灵、幽精”。七魄为:“喜、怒、哀、思、悲、恐、惊”。三魂主神志,控心、脑(髓)。七魄主情欲,控脏腑。
儒家的说法,三魂为:“天魂、地魂、人魂”。七魄为:“和魄、义魄、智魄、德魄、力魄、气魄、恶魄。”
道家的说法,三魂为“元神、阳神、阴神”七魄为:“金、木、水、火、土、风、雷”外界大天地,人身小天地。诸神掌法道,以道控身躯。周身百骸便有百神,诸神之中又以“金、木、水、火、土、风、雷”为尊。“金、木、水、火、土、风、雷”又以阴、阳为首,阴阳以元初为主。
佛家的说法,三魂为“胎光业魂神识、幽精转魂神识、相灵现魂神识”此说出自疑伪经典《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略称《地藏十王经》)。并非正统佛教思想。《十王经》认为这三魂与如来之法、报、应三身不二而二。经文又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七转识就是七魄,它们是︰雀阴魄神识(即舌识)、天贼魄神识(即耳识)、非毒魄神识(即眼识)、尸垢魄神识(即身识)、臭肺魄神识(即鼻识)、除秽魄神识(即意识)、伏尸魄神识(即末那识)。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家有各家的道理。但谁的道理才是对的?三魂七魄又到底是个什么?有什么用?
事实上三魂七魄指的就是人精神层面的身体划分。人是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生命。肉体是实际的物质,精神是真实的能量。能量和物质又是互相转化的关系。生命在质能转换中存在、活动、生活、思索等等。
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极为复杂,精神驱动肉体,肉体塑造精神。复杂的关系实在难以分辨,究竟谁为主?谁为先?说不清,道不明。关系难以分辩,但作用十分明显。
命魂的作用就是生命。换句话说生命还存在,命魂就存在。
地魂的作用就是本能。换句话说只要没丧失本能,地魂就存在。
天魂的作用就是理智,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丝理智,天魂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