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熟人一般。

    吴孝祖并没有被对方的出现打断自己的演讲,继续讲述着关于他对于这些新茶的告诫。

    尽管他有私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确实在不断推动着华语影视圈人才的不断涌动。

    如果说,在之前,其实港圈更多都是从80年代走过来的这些老资历电影人,哪怕是刘伟镪他们,其实也都是继承着老派的影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

    但,看看眼前。

    其实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批不同于吴孝祖、程龙、徐尅他们这些中生代电影人的面孔频繁出现。这种传承有序确实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原历史上,这些人中许多都默默无闻一直蹉跎岁月,同时也被岁月蹉跎。

    随着港片彻底跌入谷底,他们也陷入了深渊。

    但是这一世,吴孝祖的努力下,这些人提前被人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路子。

    其实吴孝祖也在为港片衰落做保证,一方面是录像带市场、欧美市场、东南亚市场,这都足以给他们争取到些许生存的空间。

    19岁的郑保锐、19岁的梁乐泯、21岁陆剑清、27岁的甄志丹、24岁的林家东乃至于北影那边表演系的20岁的黄靁、俞飞虹,22岁的姜鹉、24岁王劲凇,28岁的导演系高西西、文学系新生滕华焘……

    看着他们,满眼都是自己当年的影子。

    这该死的辈分。

    真的,这些人在这个阶段能够有机会来进行互相学习,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肯定有利就是了。

    吴孝祖对于北影的学生来到港岛不单单是理论上学习,他已经安排给予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可以跟组学习,真正的体验这时候的港片拍摄。

    内地,这年代电影从业人士实操的机会实在是太少!

    让他们能够实际看一看相比起内地的大厂式的操作方式,港岛这边更好莱坞化的半工业剧组流程也能帮助他们的成长。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哪怕随着港片慢慢凋零,但是基础打在这里,这里整个电影基础真的更全,包括剧组的各个分工都已经成了体系,就像是后世的横国一样,群演都一提一大把。

    这种模式化依靠的就是时间的积累以及80年代、90年代初大量电影机会的磨炼。

    趁着还没凉透,让内地来人沾沾热气……

    吴孝祖这也算是废物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