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国专利法都是承认“专利优先权”的。其中就包括原始版本专利申请後,在12个月内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可以享受优先权。

    如果中间没人抢,你可以尝试作为一个新的改进申请。最後是有可能蒙混过关拿到两个专利的,即一个基础型一个改进型,这也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

    但如果查询後发现中间有人尝试加塞,那就要直接提出优先权,并且在申请时注明原申请的申请号。这种情况下,後一个申请会覆盖掉前一个申请,最後实际依然只拿到一个授权,这也是国知局为了尽量避免重复授权。等於是顾辙会少薅到一次刷专利数量的羊毛,但改进後的专利依然能保住。

    其他人要基於他的专利开发改进型,得熬满一年,否则将来打官司肯定输。所以顾辙在一年内Ga0定就行,时间绰绰有余。

    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注:《专利法》第29条第2款:“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XXX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

    顾辙这边忙着临阵磨枪、遥控同学的同时。

    刘凯那边就继续赶工写代码,他的脚本初次测试效果不太好,还要针对BUG做一些优化。

    而陆幽幽依然是所有人中情绪最紧张的,毕竟她的考分相对低一点点,即使估分很准,不过录取线的概率也还是存在的,所以她最需要保持忙碌来调节心情。

    她每天疯狂地发邮件、打电话,想用那些机械重复、不用过脑子的活儿,把胡思乱想的时间全部挤掉。

    因为她全程负责了顾辙那套策略模型的优化,所以她是如今除顾辙外,对全局玩法最了解的人。

    之前她从父亲公司里弄来的电邮通讯录被她群发用完後,她就自己灵机一动,想到一个问题:顾辙让刘凯写的那个脚本,最终目的不还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邮箱地址嘛?

    既然如此,只要有别的办法可以大批量获取本地人的电子邮箱,那这活儿就可以继续g下去,甚至都不用等刘凯那边把代码彻底写完善。

    顾辙不能用别的办法,是因为他没有人脉,弄不到大量的电邮通讯录。

    但陆幽幽可以呀,她家有公司,自家的通讯录薅完了,可以问公司的行政、采购去要一些供应商信息、问业务人员大量蒐集带邮箱的名片……这些小事还不容易吗?无非规模不会太大。

    反正她是匿名的,而且也不g坏事,不坑人。

    她几个电话,公司的行政和采购主管,都眼巴巴把董事长nV儿要的东西发来了,累计弄到了上千个邮箱地址。

    而且,刘凯那边本来就是更简单的“发帖机”先写好、“邮箱脚本”後写好。陆幽幽这边自己弄到那麽多邮箱,正好先把发帖机的功能单独cH0U出来试用一阵。

    还别说,只要是程序,尤其是初次使用的,多多少少会有BUG。她用了一周多,就测出几个BUG,反馈给顾辙,再压到刘凯那边改。

    七八天的时间里,她就又拉到了三十个开户、并留下了更多才跟了一半的潜在客户。

    这些还是小事,毕竟大小姐对几千块的小钱不感兴趣。

    关键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好好锻链了一把推进新项目的能力,包括磨合、测试、反馈的全套做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