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伤亡数字,夏屿也算操碎了心。

    毕竟都是爹妈养的,即便运气差点,不能全须全尾的回去,也比装进小盒盒送回家强。

    他这么想着,打开了第二个集装箱的柜门。

    “吱~~”

    一股铁锈味扑面而来,入目只见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基座,手电筒扫过上面锈死的结构件,依稀能分辨出这曾经是门双联火炮?

    丢失了所有炮管和易拆活动件的双联高炮,也就是曾经赫赫有名,夏屿一直想入手的双联FLAK40。

    单管和双联版本,到二战结束总共生产了450门,后者更是只生产了零头都没有的34门。

    除了少数几门配上4号坦克的底盘,被改装成了自行高炮,剩下的全部布置在了防空塔上。

    如果不是从奥地莉发现了这门双联FLAK40的炮体,夏屿都想搞两门单管版的拼出双联型号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期工程运营前成功找到了。

    至于接下来怎么弄,他又打开了第三、第四个集装箱。

    然而在博物馆业务走向正轨后,夏屿就很少这么做了。

    夏屿将双联FLAK40的炮体、从那些单管版残骸上寻摸到的两根128mm炮管,还有4号坦克底盘一起投入改装车间。

    就是所有被编号的零部件都要做修改,像高炮上的电动机、供电模块、易损零部件也得换成现代的产品,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

    等他们前往鈡菲,军方直接从大学生中招募的机组,正好进行第一次实训。

    支援邻国穷哥们平叛,借用无人机和机组成员没问题,烧的那点油都能给你报了。

    “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的战术现在已经落时了,但第一波次远程火力投送永远正确。

    “改装!”

    三号集装箱里剩下的88mm、128mm炮管也不会浪费,它们会在“原装”身管膛线寿命耗尽之后用于替换。

    为此夏屿特意提供了技术指标、工艺手册作参考,就50mm、75mm、88mm这几种口径的身管委托老家的工厂赶了一批出来。

    不管什么类型的火炮都是有寿命的,使用减装药、内膛镀铬可以有效延寿,但博物馆日进斗金的消耗量,几款热门车型三五个月就能打光身管的膛线。

    不管是导弹,还是多模精确制导炸弹,都不是布萨有实力能够大量采购的。

    和布萨的拿货价相比,折扣拉满了直接打骨折的那种,果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战斗机升空提供集火输出,长续航的无人机滞空提供火力补充,这么一套连招才能补上以往的漏洞,将非接触作战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