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技术,被称为蜡版翻铸铅版印刷,虽然还是属于雕版印刷术,却比以前要快多了——

    在蜡上雕刻字迹,要比在木材上雕刻更快。之前的《京报》等小报,便是用这种方法快速印刷。

    不过蜡版容易损坏、字迹也不清晰,通常印制几百份后也就废了,需要再次雕刻。

    铅版则没有这个问题,用金属铅制作的雕版,印刷几千份、几万份甚至更多,都不会出现损坏。能用一幅雕版,完成大批量印刷。

    这个技术出现后,很快被工部尚书兼少府寺卿薛凤翔当成一大功绩,向皇帝献了上去。

    朱由检知道之后,立刻下旨检验。这次印制《京报》专刊,便是市场化测试。

    结果是印刷质量能被士人接受,雕刻翻铸的速度,和之前采用的蜡版印刷相差无几。成本虽然因为翻铸铅版高了一些,但是在大批量印刷摊薄后,反而比只能印制几百份的蜡版更低。

    在朱由检看来,这种技术已经很适合报纸刊物印刷,能够帮自己引导舆论。

    所以他高兴之下,直接把百户封赏给了吕祥,又下令道:

    “文思院的级别,仿翰林院提升为正五品,暂由少府寺卿亲掌。”

    “下属各个研究所,级别定为正六品。”

    “吕祥研究印刷术有功,又有正六品百户衔,实任印刷研究所所长。”

    把吕祥的官职,直接任命为正六品。

    吕祥听到之后,当即叩谢天恩,激动得语无伦次。

    朱由检没有责怪他的失礼,反而温和地道:

    “吕卿能这么快实现蜡版翻铸铅版印刷,可见在这上面是有天分的,今后要好好带领这个研究所。”

    “活字、纸型、铅版,这是重中之重。吕卿实现了铅版,纸型和活字上也要注意,要成立专门的研究室,继续进行研究。两者完成之后,同样有百户封赏。”

    “还有印刷用的纸张、油墨,还要继续优化,继续提高质量。”

    “现在的铅版是平的,以后要向滚筒发展,提高印刷速度。”

    提出几个方向,让吕祥继续研究。

    吕祥急忙领命,朱由检又根据专利法,让他享有铅版方面的二十年专利,他的工匠小组、还有主持该技术研发的薛凤翔等官员,都能有专利分红的一成收益。

    完善蜡版、解决油墨的匠官,同样也有专利。朱由检还赐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匠官公士身份,让他们拥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权力,享有秀才待遇。

    这样一番封赏,让文思院匠官人人激动,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恩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