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贵宾席的西方钢琴家们都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尼奥这首钢琴曲确实不能拿来跟经典的名曲相提并论,但却不能否认这首曲子的质量很高,以尼奥的年纪,能创作出这么一首《月光》,看来他们这边的钢琴界又要出现一位创作型的天才。

    这么一想,尼奥属于是未来可期,爱德华真的是收了一个好学生啊。

    华国钢琴家这边就有那么些惊疑不定,脸上的神情不自觉的有些严肃。

    华国其实不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缺乏的是能够创作出国际认可的原创钢琴曲,而不是单纯的将自家民乐改编成钢琴曲。

    这并不单纯是自卑或者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说大一点这已经涉及到了文化入侵范畴。

    因为文化的差异,华国改编的民乐其实很难被西方国家的民众所接受。但是西方国家所创作的钢琴曲却有着普遍适用性和流行性,不同国家和文化都能够欣赏。

    久而久之,这就会造成只要是学音乐的都要学习西方的钢琴曲,然后潜移默化的在音乐人心中华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的一种错觉。

    音乐人都有这样的认知,那他们创作的方向就很难不偏向西方,然后就会觉得自己国家的音乐要低人一等。

    其实也不仅仅只有钢琴,华国各行各业都重复的走过这样的道路。

    华国钢琴家们的目光紧盯着在舞台中央忘情弹奏的尼奥,惊疑着难道华国年轻一代的创作水平也要被西方全面压制么。

    他们当然听出来了《月光》的完成度确实很高,虽然有一点爱德华大师的音乐风格,但是尼奥本来就是他的学生,受他的指点和影响本就是正常的,不然人家不辞辛苦的拜师干嘛。

    就这样的一首曲子,即使让在座的华国钢琴家们出手,他们也很难保证自己创作的钢琴曲能够超越它,这就让他们比较难接受了。

    然后他们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周知非,只见他淡定自然,看不出丝毫紧张的神色。

    这就让华国钢琴家们有些捉摸不定了。

    周知非这到底是不懂钢琴呢,还是信心知足呢。

    感性上他们倾向于后者,但是理想上又觉得似乎不太可能。

    只能希望他们最后的登场,不会让大家失望了。

    如果他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领队老师余芳的神色也很是淡定。

    余芳是音乐学院的器乐老师,自然能分辨得出钢琴曲的好坏。

    尼奥的《月光》虽然不错,但也只是不错而已。

    见识过周知非的《月光奏鸣曲》后,余芳认为尼奥的《月光》只会成为陪衬的绿叶。

    整首钢琴曲长4分钟左右,属于单乐章钢琴曲的正常长度。

    尼奥闭上双眼弹完了最后一个音符,双手抬高离开了琴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