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错过的机会
七点二十五分的警报,并不是了望员看走了眼,而是战舰上的雷达启动得太晚了。
虽然美国海军的活动区域更加广阔,特别是在大西洋上,自从“柏林和会”之后,美国就成了美洲的代言人,而美国海军则是美国手里的大棒,经常前往拉美地区炫耀武力,也就经常在热带海域执行任务。但是与中国海军一样,美国海军装备的雷达,也存在冷却系统功率不够高的问题。结果就是,只要在热带海域活动,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昼间,雷达就很容易出故障。
美国海军采取的临时补救措施也与中国海军差不多,即让雷达在夜间关机,并且让技术人员进行检修与维护,到天亮的时候再开机,并且在每天的十一点到十七点之间,让各艘战舰上的雷达轮流关机,只启动部分雷达。
也就是说,要到天亮之后,雷达才能派上用场。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夜间炮战之外,雷达的主要用途就是延长舰队的对空探测范围,及早发现逼近的敌机。因为舰载航空兵无法在夜间作战,即便是岸基航空兵,也很难在夜间攻击舰队,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夜间使用雷达。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雷达使用做出了限制。
这就是,雷达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无线电辐射源,即便工作频率很高,其有效作用距离远低于电台,因此被敌舰上的无线电监听设备截获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已证实,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依然可以被截获,而且依然可以用无线电测向设备测出其大致方向。
如此一来,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就不应该使用雷达。
当时,中国海军的做法比较简单,即扩大舰载战斗机的防空区域,让战斗机担任部分侦察机的任务,在确定了周围海域没有敌舰之后,再启动雷达。如此一来,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就不大可能被敌舰截获。
问题是,美军并没总结出这样的战术。
美军采取的办法是首先出动侦察机,在搜索了周围海域之后,再让雷达开机,而不是扩大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
当然,这也与美军的编制有关。
防空区域面积与战斗机的巡逻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战斗机的巡逻半径扩大一倍,防空区域面积就要扩大四倍,因此在保持防空战斗机部署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三倍。即便只考虑外围拦截,即防空战斗机只对来袭机群进行截击,那么防空线的长度也要增加一倍。在敌情不明,特别是不清楚敌舰队所在方位的情况下,就得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
美军的航母大队只有两艘航母,总共也就只有四十八架战斗机。
即便不考虑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一次也最多只能出动二十四架战斗机,并且让所有战斗机分两个批次轮换升空巡逻。如果二十四架战斗机都以四机编队活动,每个编队也就只能警戒在六十度的扇形区域内活动。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飞行员最多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敌机,如果天气不够良好,可视范围还将降低。由此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在只出动二十四架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半径不会超过四十公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为五十公里。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防空区域的半径。
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战斗群里,至少有七十二架战斗机,最多能达到一百四十四架,因此一次能出动三十六架以上的战斗机执行防空巡逻任务。在同样采用四机编队的情况下,能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五十公里以上。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防空战术,则能近一步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一百公里。
当时,最简单的战术,就是让防空战斗机与防空战舰相互配合。
在西南太平洋舰队里,总共有两支航母战斗群,每支辖三艘舰队航母,配备有六艘大型巡洋舰或者防空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作战用途上,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主要为舰队航母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指挥防空作战,配备了功率较大的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驱逐舰的用途之有一个,即反潜。轻巡洋舰在舰队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在防空作战中可以协助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在反潜作战中则能支援驱逐舰。更重要的是,轻巡洋舰上也配备了对空搜索雷达,因此具备较强的对空警戒与搜索能力。
在战斗状态下,轻巡洋舰一般位于舰队外围。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担当了防空警戒舰的角色,是舰队对空探测的主要力量。
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就能与防空战斗机配合,减轻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压力,并且可以针对性的加强某个方向上的防空警戒力度。
七点二十五分的警报,并不是了望员看走了眼,而是战舰上的雷达启动得太晚了。
虽然美国海军的活动区域更加广阔,特别是在大西洋上,自从“柏林和会”之后,美国就成了美洲的代言人,而美国海军则是美国手里的大棒,经常前往拉美地区炫耀武力,也就经常在热带海域执行任务。但是与中国海军一样,美国海军装备的雷达,也存在冷却系统功率不够高的问题。结果就是,只要在热带海域活动,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昼间,雷达就很容易出故障。
美国海军采取的临时补救措施也与中国海军差不多,即让雷达在夜间关机,并且让技术人员进行检修与维护,到天亮的时候再开机,并且在每天的十一点到十七点之间,让各艘战舰上的雷达轮流关机,只启动部分雷达。
也就是说,要到天亮之后,雷达才能派上用场。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夜间炮战之外,雷达的主要用途就是延长舰队的对空探测范围,及早发现逼近的敌机。因为舰载航空兵无法在夜间作战,即便是岸基航空兵,也很难在夜间攻击舰队,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夜间使用雷达。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雷达使用做出了限制。
这就是,雷达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无线电辐射源,即便工作频率很高,其有效作用距离远低于电台,因此被敌舰上的无线电监听设备截获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已证实,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依然可以被截获,而且依然可以用无线电测向设备测出其大致方向。
如此一来,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就不应该使用雷达。
当时,中国海军的做法比较简单,即扩大舰载战斗机的防空区域,让战斗机担任部分侦察机的任务,在确定了周围海域没有敌舰之后,再启动雷达。如此一来,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就不大可能被敌舰截获。
问题是,美军并没总结出这样的战术。
美军采取的办法是首先出动侦察机,在搜索了周围海域之后,再让雷达开机,而不是扩大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
当然,这也与美军的编制有关。
防空区域面积与战斗机的巡逻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战斗机的巡逻半径扩大一倍,防空区域面积就要扩大四倍,因此在保持防空战斗机部署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三倍。即便只考虑外围拦截,即防空战斗机只对来袭机群进行截击,那么防空线的长度也要增加一倍。在敌情不明,特别是不清楚敌舰队所在方位的情况下,就得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
美军的航母大队只有两艘航母,总共也就只有四十八架战斗机。
即便不考虑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一次也最多只能出动二十四架战斗机,并且让所有战斗机分两个批次轮换升空巡逻。如果二十四架战斗机都以四机编队活动,每个编队也就只能警戒在六十度的扇形区域内活动。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飞行员最多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敌机,如果天气不够良好,可视范围还将降低。由此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在只出动二十四架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半径不会超过四十公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为五十公里。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防空区域的半径。
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战斗群里,至少有七十二架战斗机,最多能达到一百四十四架,因此一次能出动三十六架以上的战斗机执行防空巡逻任务。在同样采用四机编队的情况下,能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五十公里以上。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防空战术,则能近一步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一百公里。
当时,最简单的战术,就是让防空战斗机与防空战舰相互配合。
在西南太平洋舰队里,总共有两支航母战斗群,每支辖三艘舰队航母,配备有六艘大型巡洋舰或者防空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作战用途上,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主要为舰队航母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指挥防空作战,配备了功率较大的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驱逐舰的用途之有一个,即反潜。轻巡洋舰在舰队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在防空作战中可以协助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在反潜作战中则能支援驱逐舰。更重要的是,轻巡洋舰上也配备了对空搜索雷达,因此具备较强的对空警戒与搜索能力。
在战斗状态下,轻巡洋舰一般位于舰队外围。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担当了防空警戒舰的角色,是舰队对空探测的主要力量。
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就能与防空战斗机配合,减轻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压力,并且可以针对性的加强某个方向上的防空警戒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