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教育产业化很给力
杨改革大白天的,就做起美梦来。
幻想着,在明朝把这个“教育产业化”,重新做大作强。重开国子监,把这国子监的待遇提高一点,入学的门槛弄低一点,管理严格点,低进严出,把这个国子监的名声搞起来。最重要的,把这国子监的收费水平提高一点,一个人收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每个人收他个二三百两,杨改革一转眼,这银子就翻了一倍,杨改革觉得自己的心太黑了,这样,一万人入学,自己就能赚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花花。
然后,出点钱,搞个“奖学金”制度。还能得个关心贫寒子弟的好名声,只要自己开个政策的口子,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这比出玻璃,开金手指更加的给力,来钱更快,而且环保无污染。
杨改革现在是“穷”怕了,这按揭还款的催款步伐,越来越快了。这内帑里的六百万两银子,因为练新军,哗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万两。招天下精锐入京,也是几万人马,这同样得花额外的钱,这估摸着,没有百八十万两银子不可能摆平。还有毛文龙那边,每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还有袁崇焕那里,自己还得给他准备银子,每年恐怕也不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杨改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剧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超千万两了,杨改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杨改革塞牙缝的,杨改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发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杨改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朕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朕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朕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朕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朕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杨改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发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
“唉……别,徐师傅,朕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朕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朕想些什么,确实,朕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朕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唏嘘跌宕。
“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皇帝的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昏庸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
“好,快给朕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
“到了当吴元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首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杨改革大白天的,就做起美梦来。
幻想着,在明朝把这个“教育产业化”,重新做大作强。重开国子监,把这国子监的待遇提高一点,入学的门槛弄低一点,管理严格点,低进严出,把这个国子监的名声搞起来。最重要的,把这国子监的收费水平提高一点,一个人收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每个人收他个二三百两,杨改革一转眼,这银子就翻了一倍,杨改革觉得自己的心太黑了,这样,一万人入学,自己就能赚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花花。
然后,出点钱,搞个“奖学金”制度。还能得个关心贫寒子弟的好名声,只要自己开个政策的口子,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这比出玻璃,开金手指更加的给力,来钱更快,而且环保无污染。
杨改革现在是“穷”怕了,这按揭还款的催款步伐,越来越快了。这内帑里的六百万两银子,因为练新军,哗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万两。招天下精锐入京,也是几万人马,这同样得花额外的钱,这估摸着,没有百八十万两银子不可能摆平。还有毛文龙那边,每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还有袁崇焕那里,自己还得给他准备银子,每年恐怕也不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杨改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剧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超千万两了,杨改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杨改革塞牙缝的,杨改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发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杨改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朕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朕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朕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朕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朕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杨改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发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
“唉……别,徐师傅,朕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朕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朕想些什么,确实,朕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朕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唏嘘跌宕。
“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皇帝的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昏庸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
“好,快给朕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
“到了当吴元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首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