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虽然暂时没死,却已经注定成为了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牺牲品。

    同为东林党人的袁应泰在熊廷弼被削官后接任辽东经略,人称他为能臣干吏。

    可官声再好,奈何却是个不知兵的文官啊。

    主帅不知兵,朝廷党争激烈,辽东军十个援剿总兵之间也有嫌隙。

    这在熊廷弼时期还并不明显,可熊廷弼去职后,嫌隙就显现出来了。

    在两支驰援沈阳的援军中,从省城辽阳出发的陈策和童仲揆两个总兵都是南兵。

    其他地区赶来的三总兵四万援兵又是北兵,这仗还没等打,明军自己就已经有了楚河汉界之分了。

    问题最大的是驰援沈阳的明军竟然没有阵前统帅,这仗还怎么打?

    还有个比最大的问题还大的问题是,袁应泰此前对辽东各个城池城防的布置。

    不是他在辽阳城里不出来,这不算布置,这是脑袋有坑,而是他在沈阳的布置简直愚蠢至极。

    有熊廷弼给他留下来的十个援剿总兵官,他继任后便也想搞出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政绩出来,于是便毫不祥查的纳降、招募各族难民进入沈阳城与辽阳城两座辽东最重要的堡垒。

    抚顺城因为内应李永芳而被轻易攻克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却是不能给袁应泰以任何警示作用。

    而且他还刚愎自用,童仲揆等人都提醒他了,说你这么搞会搞出人命的。

    就算是招降纳叛,也得挑挑拣拣啊,否则这里面必然会有建掳的细作。

    袁应泰却一拍胸脯说:“本经略誓与辽东相始终,也希望辽东文武及军民,同本经略一样不怀二心,与本经略相始终。”

    你说不怀二心人家就不怀二心了么,说得比唱的好听有什么用,能去表演脱口秀?

    熊廷弼倒霉之前,给辽东留下十总兵,约十万人马。

    到了袁应泰手上陡然扩充到了十八万,而努尔哈赤的兵力却渐渐在缩水。

    看到十八万这个兵力数字袁应泰感到很开心,给皇帝上书的时候这样那样的一通表决心,喊口号。

    可特么这新增的所谓八万人之中就有数不清的金军细作,人家努尔哈赤缩水的兵力是换上马甲跑大明这边混吃混喝顺便做内应来了,而且包括了敌人内应的这个八万的数字,还是袁应泰自己吹出来的。

    于是继抚顺城因内应而轻易失守后,沈阳城也被如法炮制。

    哦,对了,还有日后的辽阳城。

    东北有个笑话,说人的手指头戳到了墙壁上,戳一次是‘疼’,哎呀真疼,然后眼泪汪汪地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