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力排众议,背弃祖宗铁律,加封萧绥为异姓王,以国号“楚”名之,对其的看重可想而知。

    那年萧绥才二十三岁,已位极人臣。

    可随后一年,先帝积劳成疾,竟遽然崩了。

    无人再支持萧绥,他成了风口浪尖不尴不尬之人。他是大楚三百年来唯一的异姓王,这个身份引来的猜忌可想而知。

    新帝并非太子,只是庶出,借外戚、宦官之力一举上位,手段可想而知,手握重兵的楚王萧绥毫无疑问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康熙擒鳌拜,后平定三藩,奠定无上威望,古来于集权有心思的皇帝,想法都差不多——新帝要拿萧绥开刀,成就王者霸业。

    急召萧绥回京,名为接风洗尘,论功行赏,实为收兵权。

    ——新帝这几年坐稳了皇位,终于要对楚王这个异端下手了。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楚王萧绥若是和朝廷打太极,名为军务缠身走不开,暗中行抗旨之实,朝廷也不能耐他何,毕竟边关是萧绥的地盘,萧绥不来,谁又敢过去?钦差指不定前脚刚踏进楚王地界,后脚便人头落地。

    到时萧绥只佯装不知,上道折子,说钦差死于马贼,天高皇帝远的,谁又有证据能证明人是他杀的?

    这法子虽然不治本,拖延个三四年,绝不成问题。

    但萧绥居然应召欣然前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离开他安身立命之地,前往水深火热的京城。

    京城,皇权中心,皇帝的地盘。

    他等于是踏入了险境。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也不乏有人说,这些年朝廷屡屡薄待楚王,楚王忍无可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反了,回京是伺机而动,要对皇帝下手。

    这言论不知真假,但空穴来风,且甚嚣尘上,事必有因。

    ——楚王为人深沉,喜杀戮,行事诡谲,令人咂摸不出其中真意,忠奸莫辨。

    若是忠臣,他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怎会不知朝廷此举本意,为何不直接交出兵权,成君臣大义,得个富贵虚衔,荣华一生?

    为何屡屡屠杀战俘,背负滔天血债?

    为何多番公然抗旨,不给皇家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