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极尽挖苦道。

    周延儒倒是惊讶,更加惊醒,太子能附和他,怎么可能,有阴谋。

    崇祯倒是有些小尴尬,封爵周国丈不就是他嘛。

    但是崇祯没法为周奎发声,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为他分辨真是脏了自己。

    ‘陛下,因此儿臣以为大明当改革勋贵制度,以往封爵后只要混吃等死,没有错处其子孙可以躺在爵位上混吃等死千百年,这怎么可能,想想我大明那些寒门学子哪一个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经年进士及第,才能成为朝堂栋梁之才,’

    朱慈烺向朝臣们一拱手。

    以周延儒等为首的几十名朝臣急忙拱手回礼。

    朱慈烺这等褒奖他们实在难得啊,虽然有些不对付,但是这个褒奖必须回应。

    “这些大臣为我朝廷尽心竭力,孝敬君王,安抚百姓,维持朝局,而致仕后他们的子孙还得继续考取功名,他们即使立下再多功勋也不可能让子孙躺在功勋百年,但是,如此也让其子嗣越发的上进,而不是混吃等死,因此,儿臣以为以往封爵可传三代,三代子嗣没有再立功业,则是依次降爵,如此类推,即使是国公,如果几世子孙没有立功者,也会除爵,”

    朱慈烺决意将大明畸形的封爵制度刨根。

    不说别的,大明覆灭之时,朱纯臣等勋贵的所为实在是恶心了他。

    可说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的勋贵要么投降李闯,要么投降满清,殉国者寥寥。

    这样豢养数百年的勋贵何用,最后都是一些汉奸败类。

    大明豢养勋贵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结果却是加速了自己的倾覆,要这样勋贵何用。

    当然了因军功封爵可以刺激很多臣子舍命搏杀,还是很有激励的作用。

    但是,一次功业报家族数百年荣华,那绝不可能。

    就是短短三代,也会让一些臣子奋进了,真以为那些臣子现在能想到三代以后的事儿吗,反倒是可以激励他们的子孙图强。

    朱慈烺这话一说,朝堂哗然。

    众人都是低声议论着。

    反对者真不多。

    为何,因为他们不是既得利益者啊,这里大部分是文臣。

    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封爵,真以为他们是平定藩王作乱因此封爵的王明阳吗。

    因此对于改革封爵制度还是很赞同了,文臣天然和武勋就是对立的,相互间有根本不同,勋贵倒霉他们暗里才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