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漫漫路途上的颠簸,慌张与无奈之际的随手之作:

    以盐为触媒物质,以时间为发酵长度,将路途上的困乏与饥饿,混合创造出独特的一种烹饪方法,这就是客家人的‘焗’。”

    我服气着远在北京的王作家,来都不来现场,就把客家菜系中的“焗”给说明白了。

    这是开拍的第一天,陈堂主根据客家祖根的典型标识,选定了赣南客家围屋“雅溪居”,作为拍摄客家焗菜系列与建筑环境的地点。

    四面环山的环境中,一排方形的石结构围屋,座落在山脚下。

    围屋墙壁外侧,是一排方形黑色的窗户,屋子的四角建有炮楼,窗户像瞭望的观察孔。

    围屋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但整个建筑格局,充满了对外界的警惕与紧张元素。

    一进院落,是方形的天井,四周围合着三层的楼房,环形房廊用实木搭建而成,连通着每一间房屋。

    陈堂主介绍:院中天井的功能,是接纳来自上天的雨露。

    天井与敞开的厅堂里的祖先牌位遥相呼应。

    这是客家人的风水,风在天井的上端,水在天井的下端,一家的风水,都汇聚在天井里。

    这时,早蹲在院中井边的陈厨,已把手中的肉鸡处理干净,并吊干水份,开始把粗海盐碾碎。

    两个机位的摄制组,分镜头跟进陈厨的动作。

    现场交给小刘在把控。

    我和陈堂主在这座围屋中踩点。

    作为对应着北斗勺子的这座客家建筑,是否就是北极星标注的位置?

    陈堂主里里外外,用罗盘测着它的方向及周边的山形地貌。

    每一层约有七八间屋子,大部分都重新修饰过,以往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第三层的杂物间里,在昏暗的光线下,陈堂主指着楼上的房梁说:

    “你看,这种梁的建造是明代的样式,支柱点象一双鱼嘴咬着大梁,说明围屋最早建造的历史在明代,它不可能是最早的客家人建筑的祖根,因此可以判断,它不是我们要找的北斗星的位置。”

    我在印模照片上,把这个地点画上一个圈。

    退回天井时,陈厨已将盐料擦遍鸡身进行腌渍,完成这道细致的程序后,他用荷叶将鸡包裹。

    厨房里的大锅已升起了柴火,粗大的海盐在他的铲子下炒热,包好的鸡被放进一只砂锅里,炒热的盐铺满锅的四周,这时炉膛里的火换成了文火,一点点地焗,热量通过盐的传递,把锅热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