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璇刚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几乎一个人也不认识。

    她在一开始尴尬的课间排队中意识到她在班级中无法独自一人,于是为了让自己不会在体育课和跑操的时候落单,就和邻桌几个以前从未有过交集的小学同学搞好了关系。

    那些人并不会像诗诗他们似的对她以礼相待,更不会在乎她的感受,她自己也不会把他们当作朋友。这也更不是一件令她感觉有朋友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可潘璇认为只要能让她不会走到上课下课时无处可去、无人说话的地步,她就愿意费尽心力地去讨好他们。

    班级中,一些作为她过去小学同学的人,大多已经习惯了她是个哑巴。因此一块相处时从未觉得她多么奇怪。

    然而对其他人来说,尽管并非出于恶意,却总是和她谈话时,例如收作业的时候,会表现得不够自在和过多的不知所措,致使潘璇不由地也跟着尴尬起来。

    不久,当潘璇在班级里认识了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时,她才终于从那段刚入校不适应的同学相处中得以解脱。

    她的名字是孙舜英,坐在潘璇前桌。她刚好也是她的小学同学,只是因为从未在过一个班级,所以一开始并不算熟悉。

    正是她填补了潘璇在初一时,因为诗诗他们不再身边,让心中产生的寂寞不安。

    她们在一次调座位时认识的对方。

    谁会想到,潘璇这位当时最好的朋友,竟然是她在班级里唯一一个没有去刻意讨好的人。

    她们的友情是那么突然又平淡,没有发生过促使她们成为好朋友的事件,仅仅只是聊着聊着就关系好了起来。

    多年以后,当潘璇回想起她时,不禁觉得这大概就是意气相投或者缘分吧。

    那些日子里,她们几乎没有吵过架,也从来不会有矛盾挡在她们中间,以至她最终发现,孙舜英在她心里的地位仅仅只次于诗诗。

    孙舜英不像诗诗他们能读懂潘璇的每一个手势,可也从来不会发生什么交流障碍,就算有时她实在不太理解潘璇的手势,也会耐心地等她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下来。

    孙舜英家住在临河村的邻村,从小性格安静,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子。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生气的时候总会憋红脖子,绝不会跟人大吵大闹,说话的语气也从不激动,一直都是听起来软绵绵却又隐含劲力的感觉。

    因为是邻村,小的时候,她和潘璇他们赶的也自然是同一个集。

    潘璇有时候会想象,或许他们很久以前就擦肩而过好几次,只是当时谁不认识谁,所以从未发觉。

    她们也会经常谈起小时候的时光,找一找她们共同做过的好玩事情。她提起在临河村的亲戚,而潘璇也说起过在元宵节放花火的时候。她们为此兴奋,又不由遗憾地想着,如果当时就认识该有多好啊。

    但孙舜英有时颇为理智地说:“如果我们当时就认识,谁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就跟现在似的成为朋友,或者在同一个地方呢?”

    潘璇若有所思。后来她在朝宿舍走去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心想,如果当时她在小时候没有去诗诗家玩,是不是如今也会有很多地方不同了呢?

    她没有深入想下去,因为那个时候,她很快乐。